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前言 | 第12页 |
·餐厨垃圾以及秸秆的特性及其危害 | 第12-13页 |
·餐厨垃圾常用的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卫生填埋 | 第14页 |
·堆肥 | 第14页 |
·焚烧 | 第14页 |
·厌氧发酵 | 第14-15页 |
·秸秆的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工业造纸 | 第15页 |
·秸秆还田 | 第15页 |
·秸秆饲料化技术 | 第15-16页 |
·秸秆生物质转化技术 | 第16页 |
·厌氧消化技术 | 第16-21页 |
·厌氧消化机理 | 第16-17页 |
·主要作用菌群 | 第17-18页 |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工艺形式 | 第18-20页 |
·干式与湿式消化 | 第18-19页 |
·单相与多相消化 | 第19页 |
·中温和高温消化 | 第19-20页 |
·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研究计划部分 | 第21-24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课题创新点难点分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餐厨垃圾以及秸秆的特性研究及分析 | 第24-28页 |
·实验材料来源 | 第24页 |
·实验材料预处理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理化参数的测定 | 第25-27页 |
·总结及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批式餐厨垃圾和秸秆联合发酵优化 | 第28-50页 |
·实验条件 | 第28-30页 |
·实验装置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餐厨垃圾和秸秆的配比优化实验 | 第28-29页 |
·联合发酵秸秆粒径的确定 | 第29-30页 |
·有机负荷率的确定实验 | 第30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0-41页 |
·餐厨垃圾和秸秆的配比优化实验 | 第30-36页 |
·体系 pH 以及 VFA 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各体系产气情况 | 第31-34页 |
·体系纤维素酶活的变化情况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联合发酵秸秆粒径的确定实验 | 第36-39页 |
·发酵体系 pH 变化情况 | 第36页 |
·各体系产气情况 | 第36-38页 |
·各体系 COD 的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有机负荷率的确定实验 | 第39-41页 |
·各体系 pH 变化情况 | 第39页 |
·各体系每天产气量 | 第39-40页 |
·各体系的总产气量、甲烷浓度以及累积甲烷量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41-49页 |
·实验条件 | 第41-43页 |
·实验装置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3-49页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43-45页 |
·响应面实验 | 第45-49页 |
·本章实验总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餐厨垃圾与树叶、能源草联合发酵情况 | 第50-64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实验材料来源 | 第50页 |
·实验材料预处理 | 第50-51页 |
·实验材料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实验装置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餐厨垃圾和树叶联合发酵产气情况 | 第52-53页 |
·餐厨垃圾与树叶联合发酵配比的初步确认 | 第52-53页 |
·餐厨垃圾和树叶联合发酵配比与负荷的拟合 | 第53页 |
·餐厨垃圾和能源草联合发酵产气情况 | 第53-54页 |
·餐厨垃圾和富含纤维素的废物联合发酵产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餐厨垃圾和树叶联合发酵产气情况 | 第54-57页 |
·餐厨垃圾和树叶初步配比的确定 | 第54-56页 |
·餐厨垃圾和树叶联合发酵配比和负荷的拟合 | 第56-57页 |
·餐厨垃圾和能源草联合发酵情况 | 第57-59页 |
·餐厨垃圾和秸秆、树叶以及能源草联合发酵产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100L 连续式反应器实验放大 | 第64-70页 |
·实验条件 | 第64-65页 |
·实验装置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5-68页 |
·100L 连续式发酵罐中联合发酵与单一发酵的对比 | 第65-67页 |
·100L 连续式发酵罐中联合发酵有机负荷率(OLR)的优化实验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4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问题与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