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社会公众慈善事业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慈善 | 第14页 |
1.3.2 慈善认知 | 第14-15页 |
1.3.3 慈善行为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交互决定下的慈善认知与行为 | 第18-31页 |
2.1 认知与行为的产生 | 第18页 |
2.2 慈善认知与行为形成的先决因素 | 第18-21页 |
2.2.1 慈善认知改变的生理、情绪因素 | 第19-20页 |
2.2.2 慈善行为调节的示范因素 | 第20-21页 |
2.3 慈善认知与行为形成的后继因素 | 第21-25页 |
2.3.1 外部强化 | 第21-22页 |
2.3.2 替代强化 | 第22-23页 |
2.3.3 自我强化 | 第23-25页 |
2.4 慈善认知与行为形成的交互影响过程 | 第25-31页 |
2.4.1 交互过程中的双向作用 | 第25-26页 |
2.4.2 交互过程中的连续作用 | 第26页 |
2.4.3 交互过程中的三元互动过程 | 第26-31页 |
第三章 西安市社会公众慈善事业认知现状 | 第31-46页 |
3.1 调查数据基本分析 | 第31-34页 |
3.1.1 年龄结构 | 第31页 |
3.1.2 性别结构 | 第31-32页 |
3.1.3 职业类别 | 第32页 |
3.1.4 学历层次 | 第32-33页 |
3.1.5 宗教信仰 | 第33页 |
3.1.6 经济收入 | 第33-34页 |
3.2 西安市社会公众慈善事业认知情况分析 | 第34-38页 |
3.2.1 社会公众慈善基本认知 | 第34-35页 |
3.2.2 社会公众慈善组织认知 | 第35-36页 |
3.2.3 社会公众慈善法律认知 | 第36-37页 |
3.2.4 社会公众慈善项目认知 | 第37-38页 |
3.3 西安市社会公众慈善事业认知统计分析 | 第38-46页 |
3.3.1 双总体假设检验 | 第38-39页 |
3.3.2 卡方检验 | 第39-42页 |
3.3.3 相关分析 | 第42-46页 |
第四章 西安市社会公众慈善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4.1 理论因素 | 第46-48页 |
4.1.1 慈善环境事件 | 第46页 |
4.1.2 慈善示范行为 | 第46-47页 |
4.1.3 慈善认知与行为的交互系统 | 第47-48页 |
4.2 数据因素 | 第48页 |
4.2.1 全民慈善氛围的影响 | 第48页 |
4.2.2 宗教信仰对慈善认知的影响 | 第48页 |
4.3 访谈因素 | 第48-51页 |
4.3.1 慈善宣传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2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 第51-58页 |
5.1 立德树人:提升公民素质 | 第51-54页 |
5.1.1 培养慈善情感 | 第52-53页 |
5.1.2 崇尚理性慈善 | 第53-54页 |
5.1.3 承担社会责任 | 第54页 |
5.2 廉顽立懦:鼓励慈善行为 | 第54-55页 |
5.2.1 规范慈善行为,加强慈善立法 | 第54页 |
5.2.2 鼓励慈善活动,树立慈善榜样 | 第54-55页 |
5.2.3 完善激励制度,促进慈善发展 | 第55页 |
5.3 敦世厉俗:优化慈善环境 | 第55-58页 |
5.3.1 弘扬慈善文化 | 第56页 |
5.3.2 加强慈善监督 | 第56页 |
5.3.3 发展慈善组织 | 第56-57页 |
5.3.4 加快经济发展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