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麻竹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麻竹简介 | 第11页 |
·麻竹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麻竹繁殖方式 | 第12-13页 |
·倍性育种 | 第13-17页 |
·麻竹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18页 |
2.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8-21页 |
·测序技术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转录组测序概述 | 第20页 |
·转录组测序技术原理 | 第20页 |
·数字化基因表达谱 | 第20-21页 |
3.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 ILLUMINA 技术平台的麻竹转录组分析 | 第22-40页 |
1.材料及方法 | 第22-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分析流程 | 第25-2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6-39页 |
·测序数据分析 | 第26页 |
·转录组的 De novo 组装 | 第26-28页 |
·Unigene 功能注释 | 第28-32页 |
·麻竹与毛竹及其他禾本科植物比对分析 | 第32-34页 |
·麻竹木质素合成以及植株生长发育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 | 第34-36页 |
·Uingenes 的 SSR 分析 | 第36-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不同倍性麻竹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生长发育差异分析 | 第40-51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方法与试剂 | 第40-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植株形态学比较 | 第44-45页 |
·不同倍性麻竹与实生苗抗逆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不同倍性麻竹与实生苗光合作用的比较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麻竹实生苗与不同倍性花药培养再生植株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51-7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2-55页 |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9页 |
·数字基因表达谱表达量分布分析 | 第55-56页 |
·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56-57页 |
·cDNA 片段随机性检测 | 第57-58页 |
·数据产出统计以及比对统计 | 第58-59页 |
·差异基因分析 | 第59-60页 |
·差异基因的基因注释 | 第60-63页 |
·荧光定量 PCR(RT-qPCR)对不同倍性麻竹数字表达谱结果进行验证 | 第63-69页 |
3. 讨论 | 第69-7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73-75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2. 问题及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 缩略词表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