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中继自适应干扰消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无线信道模型 | 第10-11页 |
·自适应滤波器 | 第11-14页 |
·自适应滤波器简介 | 第11-12页 |
·自适应滤波器的应用 | 第12-14页 |
·干扰消除技术 | 第14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继技术 | 第16-26页 |
·中继的引入 | 第16-18页 |
·中继引入的目的 | 第17页 |
·中继引入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中继的分类 | 第18-21页 |
·频带关系 | 第18-19页 |
·可移动性 | 第19页 |
·协议层次 | 第19-21页 |
·用户感知 | 第21页 |
·标准特性 | 第21页 |
·中继的结构 | 第21-22页 |
·中继的参数 | 第22-24页 |
·选址 | 第22-23页 |
·天线 | 第23页 |
·隔离度 | 第23-24页 |
·中继的应用 | 第24-25页 |
·中继的应用原则 | 第24-25页 |
·中继的应用场景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 | 第26-34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自适应干扰消除算法 | 第27-30页 |
·频域自适应干扰消除算法 | 第28-29页 |
·时域自适应干扰消除算法 | 第29-30页 |
·信道传播时延 | 第30-31页 |
·均方误差和学习曲线 | 第31页 |
·误差矢量幅度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自适应干扰消除系统 | 第34-52页 |
·引言 | 第34页 |
·系统模型和算法描述 | 第34-38页 |
·目标函数 | 第36-38页 |
·最陡下降法 | 第38页 |
·自适应算法 | 第38-40页 |
·收敛条件 | 第40-42页 |
·多通道与多抽头干扰消除系统 | 第42-44页 |
·仿真结果 | 第44-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