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建安”时代与刘桢诗歌创作 | 第12-27页 |
第一节 建安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特点 | 第13-20页 |
一、社会政治特点 | 第13-16页 |
(一) 乱中有“静”象 | 第13-15页 |
(二) “通悦”之士风 | 第15-16页 |
二、社会思想文化特点 | 第16-20页 |
(一) 区域文化差异及其发展动力 | 第16-18页 |
(二) 儒与非儒势力的“争艳”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刘桢生平与人生阅历 | 第20-27页 |
一、刘桢家世及其个性特征 | 第20-23页 |
(一) 寒士风流 | 第20-22页 |
(二) “真”之高远 | 第22-23页 |
二、刘桢人生经历与创作活动 | 第23-27页 |
(一) “飘薄”与恪曹 | 第23-25页 |
(二) 创作活动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刘桢诗歌内容形式及其诗歌风格特征 | 第27-45页 |
第一节 刘桢诗歌之内容形式 | 第27-33页 |
一、内容兼备,赠答之最 | 第28-32页 |
二、其他创作形式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刘桢诗歌之风格特征 | 第33-45页 |
一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 第34-37页 |
二 “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 第37-40页 |
三 “情高”与“会采” | 第40-43页 |
(一) 情之高迈 | 第40-42页 |
(二) 辞采挺秀,比兴一格 | 第42-43页 |
四 悲壮凯歌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刘诗风格之形成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刘桢——“其源出于古诗” | 第45-49页 |
第二节 刘桢诗风与其个性及社会环境之关系 | 第49-53页 |
一、刘桢诗风与其个性 | 第50-51页 |
二、魏晋风骨与刘桢诗风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刘诗在南北朝的接受 | 第53-59页 |
第一节 左思——“其源出于公干”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刘诗及其诗风在南朝时的余音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