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RMA模型的射频功放预失真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 ·功率放大器预失真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论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情况 | 第15-16页 |
| 第2章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特性分析与线性化技术 | 第16-28页 |
|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特性分析 | 第16-19页 |
| ·幅度-幅度(AM-AM)失真 | 第16-17页 |
| ·幅度-相位(AM-PM)失真 | 第17-18页 |
| ·记忆效应引起的失真 | 第18-19页 |
|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评价指标 | 第19-22页 |
| ·1dB 压缩点 | 第19-20页 |
| ·三阶截点(IP3) | 第20页 |
| ·互调失真(IMD) | 第20-21页 |
| ·邻信道功率比(ACPR) | 第21页 |
| ·误差矢量幅度(EVM) | 第21-22页 |
| ·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介绍 | 第22-27页 |
| ·功率回退技术 | 第22-23页 |
| ·前馈技术 | 第23-24页 |
| ·负反馈技术 | 第24页 |
| ·非线性器件线性化技术 | 第24-25页 |
| ·包络消除和恢复技术 | 第25-26页 |
| ·预失真技术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预失真算法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 | 第28-43页 |
| ·功率放大器模型 | 第28-31页 |
| ·无记忆模型 | 第28-29页 |
| ·有记忆模型 | 第29-31页 |
| ·自适应算法研究 | 第31-35页 |
| ·LMS 算法 | 第32-34页 |
| ·RLS 算法 | 第34-35页 |
| ·RLS 算法与 LMS 算法比较 | 第35页 |
| ·非线性自回归滑动(NARMA)模型预失真器 | 第35-39页 |
| ·NARMA 功放模型 | 第35-36页 |
| ·NARMA 预失真模型 | 第36-38页 |
| ·NARMA 预失真参数提取算法 | 第38-39页 |
| ·NIOS II 嵌入式软核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数字预失真硬件平台设计 | 第43-51页 |
| ·硬件总体设计 | 第43-46页 |
| ·电源管理 | 第43-45页 |
| ·时钟与复位电路 | 第45-46页 |
| ·FPGA 选型 | 第46-47页 |
| ·AD/DA 模块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数字预失真 FPGA 设计 | 第51-61页 |
| ·FPGA 逻辑总体设计 | 第51-52页 |
| ·预失真算法的 FPGA 实现 | 第52-54页 |
| ·NIOS II 处理器开发环境 | 第52-53页 |
| ·LMS 算法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 ·数字上下变频的实现 | 第54-56页 |
| ·数字上变频设计 | 第54-55页 |
| ·数字下变频设计 | 第55-56页 |
| ·滤波器的 FPGA 实现 | 第56-58页 |
| ·AD/DA 的控制 | 第58-60页 |
| ·ADC6655 控制 | 第58-59页 |
| ·ADC9777 控制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61-66页 |
| ·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 第61-62页 |
| ·系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