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花月痕》的思想内容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社会内涵 | 第12-17页 |
一 社会非社会、国家非国家 | 第12-14页 |
二 官场黑暗,朝政腐败 | 第14-15页 |
三 对世风日下的鞭挞 | 第15-16页 |
四 对妓女悲惨命运的同情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情感内涵 | 第17-23页 |
一 韦痴珠、韩荷生的友情 | 第17-18页 |
二 韦痴珠、刘秋痕的爱情 | 第18-23页 |
第二章 《花月痕》的艺术特色 | 第23-40页 |
第一节 《花月痕》的人物描写手法 | 第23-29页 |
一 作者善于寓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性格特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 | 第23-25页 |
二 作者善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 第25-26页 |
三 作者善于通过对话来揭示人物个性 | 第26-27页 |
四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与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 第27-28页 |
五 独特的人物设置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花月痕》的语言 | 第29-33页 |
一 “哀感、丰赡、雅艳” | 第29-32页 |
二 白描手法的运用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花月痕》的诗化倾向 | 第33-39页 |
一 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 | 第33-37页 |
二 散文笔法的运用 | 第37-39页 |
第四节 《花月痕》的双线结构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花月痕》的影响及艺术价值 | 第40-44页 |
第一节 影响的概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风行的原因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影响的消退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花月痕》创作的美中不足 | 第44-48页 |
第一节 模仿《红楼梦》的痕迹 | 第44-46页 |
一 风流人物设置的相似 | 第44页 |
二 文章布局风格上的相似 | 第44-45页 |
三 诗词歌赋运用的相似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淡化情节的得失 | 第46页 |
第三节 模仿《品花宝鉴》的痕迹 | 第46-47页 |
第四节 《花月痕》的结局显示了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