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2-15页 |
| 第二节 此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 第15-19页 |
| 第三节 本文的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敦煌遗书的入藏与保存 | 第22-46页 |
| 第一节 清末学部调拨敦煌遗书始末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建国后历次调拨 | 第23-27页 |
| 第三节 零星购入与捐赠 | 第27-32页 |
| 第四节 赠出与遗失的馆藏敦煌遗书 | 第32-36页 |
| 第五节 馆藏敦煌遗书的庋藏变迁 | 第36-46页 |
| 第三章 馆藏敦煌遗书的初步整理与对外服务 | 第46-78页 |
| 第一节 关于《敦煌经卷总目》 | 第46-48页 |
| 第二节 《敦煌经典目》的编纂过程——以俞泽箴日记为中心 | 第48-54页 |
| 第三节 《敦煌劫余录》及其成书过程 | 第54-63页 |
| 第四节 京师图书馆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63-71页 |
| 第五节 接待借阅、参观与参与文献展览 | 第71-78页 |
| 第四章 写经组的工作及其成绩 | 第78-100页 |
| 第一节 写经组建制与职员 | 第78-85页 |
| 第二节 写经组的主要工作 | 第85-93页 |
| 第三节 写经组学者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93-100页 |
| 第五章 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并服务国内敦煌学界 | 第100-124页 |
| 第一节 拍摄英法藏敦煌遗书的经费筹措 | 第101-105页 |
| 第二节 照片拍摄、入藏过程 | 第105-109页 |
| 第三节 英法藏敦煌遗书照片的保管与编目 | 第109-112页 |
| 第四节 《敦煌古籍丛编》编印计划 | 第112-117页 |
| 第五节 英法藏敦煌遗书照片对中国敦煌学的推动 | 第117-124页 |
| 第六章 北平图书馆时期的敦煌学研究 | 第124-156页 |
| 第一节 王重民的敦煌学研究(附刘修业) | 第124-138页 |
| 第二节 向达的敦煌学研究 | 第138-145页 |
| 第三节 赵万里等学者的敦煌学研究 | 第145-151页 |
| 第四节 馆办刊物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151-156页 |
| 第七章 建国以来的敦煌遗书整理与敦煌学研究 | 第156-176页 |
| 第一节 残片整理与编号 | 第156-157页 |
| 第二节 目录编纂与文献刊布 | 第157-161页 |
|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敦煌学研究 | 第161-176页 |
| 第八章 敦煌文献服务的扩展与深化 | 第176-202页 |
| 第一节 学术服务与业界合作 | 第176-179页 |
|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其服务 | 第179-185页 |
| 第三节 馆藏敦煌遗书数字化 | 第185-193页 |
| 第四节 组织敦煌学学术活动 | 第193-202页 |
| 第九章 馆藏敦煌遗书的修复 | 第202-216页 |
| 第一节 早期修复实践及其评价 | 第202-205页 |
| 第二节 修复原则与修复方案的确立 | 第205-207页 |
| 第三节 修复工艺概述 | 第207-211页 |
| 第四节 敦煌遗书修复的学术贡献 | 第211-216页 |
| 第十章 结论 | 第216-236页 |
| 第一节 国家图书馆不同历史时期对敦煌学的贡献 | 第216-218页 |
| 第二节 中国敦煌学史上的国家图书馆 | 第218-226页 |
| 第三节 1930 年代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研究的高潮时期 | 第226-231页 |
| 第四节 国家图书馆与敦煌学界的互动交流 | 第231-23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6-252页 |
| 著作类 | 第236-241页 |
| 论文类 | 第241-252页 |
| 附录 | 第252-284页 |
| 国家图书馆敦煌学编年事辑 | 第252-269页 |
| 国家图书馆敦煌学论著目录 | 第269-284页 |
| 后记 | 第284-2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