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解读司法领域内的民意 | 第12-18页 |
(一) 民意的概念 | 第12-14页 |
(二) 司法领域内民意的特征 | 第14-18页 |
1、主体特征 | 第14-15页 |
2、形成特征 | 第15页 |
3、内容特征 | 第15-16页 |
4、形式特征 | 第16页 |
5、效力特征 | 第16-17页 |
6、数量特征 | 第17页 |
7、表达方式特征 | 第17-18页 |
二、民意与司法的关系分析 | 第18-27页 |
(一) 我国各时期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 第18-22页 |
1、中国古代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 第18-19页 |
2、革命根据地时期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 第19-20页 |
3、新中国成立后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 第20-21页 |
4、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民意与司法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二) 透过案例对民意与司法的关系进行探究 | 第22-27页 |
1、民意对司法的有效监督 | 第22-24页 |
2、民意会对司法独立构成影响 | 第24-26页 |
3、民意与司法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 第26-27页 |
三、探寻民意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和谐之路 | 第27-40页 |
(一) 民意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域外经验 | 第27-32页 |
1、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 | 第28-29页 |
2、法官善待民意 | 第29-30页 |
3、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内部支持 | 第30-31页 |
4、民间组织提出权利保护请求 | 第31-32页 |
(二) 探寻民意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和谐之路 | 第32-40页 |
1、在裁判原则方面坚持司法独立 | 第32-33页 |
2、在裁判依据方而通过理性的民意立法使民意正当的介入司法 | 第33-35页 |
3、在司法裁判观念和民众意愿考量方面构建民意沟通渠道 | 第35-36页 |
4、在裁判主体方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36-38页 |
5、在司法裁判思维方面坚守司法克制主义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