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二)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 第10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一、“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文学风貌 | 第12-26页 |
| (一) 别具一格的题材来源 | 第12-15页 |
| (二) 特色鲜明的叙事结构 | 第15-21页 |
| (三) 浅近通俗的语言风格 | 第21-26页 |
| 二、“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剧本形态 | 第26-34页 |
| (一) “分场制”的初步形成 | 第26-28页 |
| (二) “副末开场”制的因袭 | 第28-31页 |
| (三) “大团圆结局”的承变 | 第31-34页 |
| 三、“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脚色体制 | 第34-45页 |
| (一) 行当齐全的脚色 | 第34-43页 |
| (二) 男性脚色的主导地位 | 第43-45页 |
| 四、“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音乐体制 | 第45-51页 |
| (一) 形式齐整灵活 | 第45-47页 |
| (二) 声腔丰富熨帖 | 第47-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1:《俗文学丛刊》楚曲24种提要 | 第55-64页 |
| 附录2:《明清戏曲珍本辑选》楚曲5种提要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