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炸药超细化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 ·气流粉碎法 | 第9页 |
| ·撞击流粉碎法 | 第9-10页 |
| ·超声粉碎法 | 第10页 |
| ·机械研磨法 | 第10-11页 |
| ·喷雾干燥法 | 第11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11-12页 |
| ·重结晶法 | 第12-14页 |
| ·微乳液法 | 第14页 |
| ·微乳液概述 | 第14-19页 |
| ·微乳液的结构 | 第14-15页 |
| ·微乳液形成理论 | 第15-16页 |
| ·W/O型微乳液制备纳米材料的方式 | 第16页 |
| ·微乳液法制备超细颗粒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 ·配制微乳液的方法 | 第18-19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 W/O型微乳液体系的研究 | 第20-34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 ·W/O型微乳液相区的测定 | 第21-22页 |
| ·W/O型微乳液饱和溶水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 ·W/O型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22页 |
| ·W/O型微乳液相区的影响因素 | 第22-28页 |
| ·Span80/Tween20的配比对W/O型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22-24页 |
| ·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W/O型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烷烃种类对W/O型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对W/O型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26-28页 |
| ·温度对W/O型微乳液相区的影响 | 第28页 |
| ·W/O型微乳液电导行为研究 | 第28-31页 |
| ·渗滤理论简介 | 第28-29页 |
| ·W/O型微乳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29-31页 |
| ·W/O型微乳液中羟基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RDX粒子 | 第34-48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 ·W/O型微乳液中纳米RDX粒子的形成机理 | 第35-36页 |
| ·RDX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36-37页 |
| ·RDX粒子的制备 | 第36-37页 |
| ·RDX粒子的表征 | 第37页 |
|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RDX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46页 |
| ·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ω)的影响 | 第37-39页 |
| ·RDX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不同油相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溶剂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破乳方法的选择 | 第44-46页 |
| ·RDX的红外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RDX的性能测试 | 第48-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 ·实验原理 | 第48-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 ·RDX的热分解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 ·RDX的撞击感度 | 第53页 |
| ·RDX的摩擦感度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