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和应用现状及不足 | 第10-14页 |
·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 | 第10-12页 |
·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 | 第12-14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总体思路 | 第14-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总体思路 | 第15-18页 |
第2章 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梁-壳混合模型和受力机理研究 | 第18-43页 |
·概述 | 第18-19页 |
·组合框架结构的梁-壳混合有限元模型 | 第19-28页 |
·钢梁和钢柱的有限元模型 | 第19-20页 |
·混凝土楼板的有限元模型 | 第20-27页 |
·钢梁和混凝土楼板空间协同工作 | 第27页 |
·梁柱节点的非线性 | 第27-28页 |
·验证与讨论 | 第28-42页 |
·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 | 第28-31页 |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 | 第31-32页 |
·钢-混凝土平面组合框架 | 第32-38页 |
·钢-混凝土多层空间组合框架 | 第38-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承载力和刚度等效的楼板空间组合效应模型 | 第43-82页 |
·概述 | 第43-44页 |
·基于承载力等效的组合框架梁有效宽度 | 第44-62页 |
·精细有限元模型及基本定义 | 第44-48页 |
·极限状态边节点梁端负弯矩楼板有效宽度 | 第48-55页 |
·极限状态边节点梁端正弯矩楼板有效宽度 | 第55-59页 |
·边节点公式对于中节点的适用性 | 第59页 |
·公式讨论 | 第59-62页 |
·基于刚度等效的组合框架梁刚度放大系数 | 第62-75页 |
·有限元模型及基本定义 | 第62-63页 |
·侧向力作用下组合框架梁刚度放大系数 | 第63-66页 |
·算例验证 | 第66-75页 |
·试验验证与讨论 | 第75-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4章 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纤维模型 | 第82-118页 |
·概述 | 第82-84页 |
·杆系结构非线性求解全过程概述 | 第84-86页 |
·截面的本构关系 | 第86-92页 |
·组合截面的定义及其纤维离散 | 第87-89页 |
·截面刚度矩阵和截面广义应力的求解 | 第89-92页 |
·材料的单轴本构关系 | 第92-98页 |
·混凝土材料的单轴本构关系 | 第92-97页 |
·钢材和钢筋的单轴本构关系 | 第97-98页 |
·数值处理与程序实现 | 第98-100页 |
·应用与验证 | 第100-113页 |
·钢筋混凝土构件 | 第100-102页 |
·钢-混凝土组合梁 | 第102-109页 |
·钢管混凝土构件 | 第109-113页 |
·数值稳定性测试 | 第113-116页 |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5章 考虑楼板空间组合效应的组合框架纤维模型 | 第118-138页 |
·概述 | 第118-119页 |
·模型原理 | 第119-129页 |
·两个极限状态和三个有效宽度 | 第119-123页 |
·修正的楼板钢筋和混凝土单轴本构关系 | 第123-127页 |
·程序实现 | 第127-129页 |
·试验验证 | 第129-137页 |
·Udagawa 和 Mimura 试验 | 第129-132页 |
·Bursi 和 Gramola 试验 | 第132-133页 |
·Nakashima 等人试验 | 第133-135页 |
·Tagawa 等人试验 | 第135-136页 |
·聂建国等人试验 | 第136-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6章 考虑楼板空间组合效应纤维模型的应用与讨论 | 第138-180页 |
·概述 | 第138-139页 |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 | 第139-156页 |
·算例参数 | 第139页 |
·自振特性 | 第139-141页 |
·时程分析 | 第141-156页 |
·组合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 | 第156-178页 |
·算例参数 | 第156-161页 |
·自振特性 | 第161-162页 |
·时程分析 | 第162-178页 |
·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4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0-181页 |
·对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建议 | 第181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0页 |
致谢 | 第190-1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2-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