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全电熔窑 | 第10-11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全电熔窑优缺点 | 第11页 |
| ·硼硅酸盐玻璃 | 第11-13页 |
| ·硼硅酸盐玻璃基本特性 | 第11-12页 |
| ·硼硅酸盐玻璃熔制工艺选择 | 第12-13页 |
| ·硼硅酸盐玻璃全电熔窑 | 第13-15页 |
| ·窑形特点 | 第13页 |
| ·电源类型及控制方式 | 第13-14页 |
| ·电极选择及插入方式确定 | 第14-15页 |
| ·硼硅酸盐平板玻璃电熔生产技术 | 第15-17页 |
| ·硼硅酸盐玻璃浮法应用价值 | 第15页 |
| ·硼硅玻璃电熔微浮法技术 | 第15页 |
| ·电熔微浮法技术可行性及难点分析 | 第15-17页 |
| ·国内外工程仿真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工程背景 | 第19-30页 |
| ·实习任务及目的 | 第19-20页 |
| ·某太阳能集团公司 | 第20-24页 |
| ·公司基本概况 | 第20页 |
| ·原料 | 第20-21页 |
| ·熔窑 | 第21-22页 |
| ·成型退火 | 第22页 |
| ·主要生产故障 | 第22-24页 |
| ·产品缺陷 | 第24页 |
| ·某浮法玻璃厂 | 第24-29页 |
| ·锡槽 | 第25-26页 |
| ·退火窑 | 第26-29页 |
| ·电熔微浮法技术锡退工段注意事项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全电熔窑内玻璃液的工程仿真技术介绍 | 第30-37页 |
| ·模型原理 | 第30-33页 |
| ·流体力学基本偏微分方程 | 第30-31页 |
| ·湍流方程 | 第31-32页 |
| ·MHD 模型 | 第32-33页 |
| ·所需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 ·Inventor 及 Gambit 软件介绍 | 第33页 |
| ·ANSYS-Fluent 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 ·模型建立及求解思路 | 第34页 |
| ·模型对象 | 第34-35页 |
| ·模型假设 | 第35页 |
| ·物性参数 | 第35-36页 |
| ·玻璃液粘度 | 第35页 |
| ·玻璃液密度 | 第35-36页 |
| ·玻璃液有效导热系数及比热 | 第36页 |
| ·玻璃液电导率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15t/d 全电熔窑玻璃液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 ·窑炉形状及电极排布 | 第37页 |
| ·实体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 ·边界条件 | 第38页 |
| ·进出口边界条件 | 第38页 |
| ·墙壁边界条件 | 第38页 |
| ·电压边界条件 | 第38页 |
| ·仿真结果及讨论 | 第38-42页 |
| ·玻璃液电功率场分布 | 第38-39页 |
| ·玻璃液温度场分布 | 第39-41页 |
| ·玻璃液流动规律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36t/d 全电熔窑玻璃液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 ·熔窑结构及网格示意图 | 第43-44页 |
| ·边界条件 | 第44页 |
| ·仿真结果及讨论 | 第44-47页 |
| ·玻璃液电功率场分布 | 第44-45页 |
| ·玻璃液温度场分布 | 第45-46页 |
| ·玻璃液流动规律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6章 两种模型对比分析 | 第48-57页 |
| ·全电熔窑各物理场分布规律分析 | 第48-49页 |
| ·两模型优劣性分析 | 第49-53页 |
| ·从玻璃结石及条纹角度分析 | 第50-51页 |
| ·从气泡角度分析 | 第51-53页 |
| ·仿真结果指导意义 | 第53-55页 |
| ·全电熔窑玻璃液熔制特点及分区 | 第53-54页 |
| ·玻璃液流动的影响因素及调整方法 | 第54-55页 |
| ·未完事项及拟解决方案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