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研究态势 | 第12-13页 |
·理论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论文架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实地、个案调查分析法 | 第17页 |
·公共政策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分析 | 第18-30页 |
·“村官”与“大学生村官” | 第18页 |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历史基础 | 第18-20页 |
·“乡村建设运动” | 第18-19页 |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 第19-20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产生背景 | 第20-23页 |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大背景 | 第20-21页 |
·“城乡二元结构”破解难度很大的客观现实 | 第21-23页 |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中央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24页 |
·各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不同做法 | 第24-26页 |
·青海省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具体做法 | 第26-27页 |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成就 | 第27-30页 |
·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生机和活力 | 第27页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 第28页 |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 第28页 |
·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 | 第28-30页 |
第3章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第30-38页 |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概述 | 第30页 |
·调查工作概述 | 第30-32页 |
·调查数据统计 | 第32-38页 |
·参加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思想动机 | 第32页 |
·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三大障碍 | 第32-33页 |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 | 第33-34页 |
·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发展预期 | 第34页 |
·大学生“村官”激励与指导问题 | 第34-38页 |
第4章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应分析 | 第38-50页 |
·公共政策分析 | 第38页 |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分析 | 第38-45页 |
·政策系统构成 | 第38-42页 |
·政策价值体现 | 第42-43页 |
·政策可行性分析 | 第43-45页 |
·评价模型构建 | 第45-47页 |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第5章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6页 |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 第50-51页 |
·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偏低 | 第51-52页 |
·无法做到靠待遇留住人才,与经济规律相矛盾 | 第51-52页 |
·无法让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起到教育示范作用 | 第52页 |
·大学生“村官”金融支持力度不到位 | 第52-53页 |
·大学生“村官”选任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 第53页 |
·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不健全 | 第53-56页 |
第6章 推进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 | 第56-62页 |
·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明确身份定位 | 第56-57页 |
·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 | 第57-58页 |
·量力而行设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基金 | 第58页 |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任培训机制 | 第58-59页 |
·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 | 第59-62页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 第67-70页 |
附录B | 第70-79页 |
附录C | 第79-83页 |
附录D | 第83-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