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两个与棉花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特征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第10-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27页
 第一章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1-21页
  1 植物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第11-13页
   ·植物抗病反应的分子假说及其作用模式第11-13页
   ·R基因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第13页
  2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与分类第13-16页
  3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方法第16-21页
   ·转座子标签法(Transposon tagging)第16页
   ·图位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第16-17页
   ·同源序列克隆法(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s)第17页
   ·通过研究mRNA差异表达筛选克隆基因第17-18页
     ·通过mRNA差异显示技术第17-18页
     ·cDNA代表性差式分析第18页
     ·抑制性扣除杂交第18页
   ·基于表达序列标签(EST)的基因克隆第18-19页
     ·EST电子杂交基因克隆第19页
     ·EST结合PCR技术基因克隆第19页
   ·应用DNA芯片技术筛选新基因第19-21页
 第二章 棉花与黄萎病互作的分子机制第21-27页
  1 棉花黄萎病菌及其致病机制第21-22页
  2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第22-27页
   ·棉花与黄萎病菌的识别机制第22-23页
   ·棉花对黄萎病的组织结构抗性第23页
   ·棉花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第23-27页
     ·植保素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3-24页
     ·单宁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4页
     ·糖类物质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4页
     ·酶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4-27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29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29-65页
 第三章 棉花细胞色素C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第29-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9页
   ·试验材料第30页
   ·接种方法第30页
   ·取样第30页
   ·RNA的提取第30-32页
     ·准备工作第30-31页
     ·试剂配制第31-32页
     ·实验步骤第32页
   ·RNA甲醛凝胶电泳第32-34页
     ·试剂第32-33页
     ·试剂配制第33页
     ·实验步骤第33-34页
   ·5’RACE与3’RACE第34-36页
     ·5’RACE步骤第34-35页
     ·3’RACE步骤第35-36页
   ·扩增产物回收、克隆及测序第36-38页
     ·PCR扩增产物网收第36页
     ·连接第36-37页
     ·转化第37-38页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7页
       ·转化第37-38页
       ·测序第38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8-39页
   ·qPCR分析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RNA的提取与检测第39-40页
   ·Ghcytc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第40-41页
   ·Ghcyt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1-44页
   ·棉花Ghcytc与其它物种中已克隆的细胞色素C的比较分析第44-45页
   ·棉花Ghcytc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5-46页
  3 讨论第46-49页
 第四章 一个TIR类抗病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特征分析第49-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6页
   ·试验材料第49页
   ·总RNA的提取第49-50页
   ·RNA反转录第50-51页
     ·总RNA中DNA消化第50-51页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51页
   ·GbTIR基因cDNA全长的获得第51-52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2页
   ·q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第52页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2-54页
   ·PAGE分析第54-56页
     ·PAGE电泳的准备第54页
     ·5%PAGE胶的制备第54-55页
     ·预电泳第55页
     ·上样第55页
     ·银染第55-56页
   ·基因定位第56页
  2 结果第56-63页
   ·棉花TIR类抗病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第56-57页
   ·棉花GbTI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7-59页
   ·棉花GbTIR与其它植物抗病蛋白的TIR结构域比较分析第59-61页
   ·棉花GbTIR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1-62页
   ·GbTIR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62-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全文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附录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TFⅢA型锌指蛋白基因ZFP150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