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1页 |
| 2. 临床研究 | 第11-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临床资料 | 第11-14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中医湿热瘀结型辨证标准 | 第12-13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4页 |
|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资料纳入 | 第14页 |
|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 ·检测时间 | 第15页 |
|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第15页 |
| ·研究结果 | 第15-33页 |
|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 ·一般情况 | 第15-20页 |
|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16-17页 |
| ·两组患者身高比较 | 第17页 |
|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比较 | 第17-18页 |
| ·两组患者月经史比较(初潮年龄、月经经期、月经周期) | 第18-19页 |
| ·两组患者孕次比较 | 第19-20页 |
|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20页 |
|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第20-23页 |
| ·两组患者总体免疫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第21页 |
| ·两组患者体液免疫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第21-22页 |
|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第22-23页 |
| ·免疫指标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 第23-27页 |
| ·各项免疫指标结果情况分析 | 第23页 |
| ·免疫指标失衡情况分布规律 | 第23-27页 |
| ·单一免疫指标异常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 ·双免疫指标异常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 ·三项免疫指标异常分布情况 | 第25-26页 |
| ·四项免疫指标异常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 ·五项免疫指标异常分布情况 | 第27页 |
| ·免疫指标失衡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 ·免疫指标失衡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7-28页 |
| ·免疫指标失衡与孕次情况分析 | 第28-30页 |
| ·免疫指标失衡与不同孕次之间的关系 | 第28-29页 |
| ·免疫指标失衡与孕次增加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 ·免疫指标失衡与病程情况分析 | 第30-33页 |
| ·免疫指标失衡与病程长短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 ·免疫指标失衡与病程增加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 3 结论 | 第33-34页 |
| ·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机体经期与非经期免疫紊乱存在差异 | 第33页 |
| ·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异常存在多种类型 | 第33-34页 |
| ·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病程、孕次与免疫失衡成正相关性 | 第34页 |
| 4 讨论与分析 | 第34-38页 |
| ·现代医学从免疫角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第34-35页 |
| ·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35页 |
| ·本课题从免疫角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第35-38页 |
| ·体液免疫的作用机制 | 第35-36页 |
| ·细胞免疫之T淋巴细胞亚群抗感染机制 | 第36-3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37-38页 |
| 5 导师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及经验 | 第38-42页 |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38-39页 |
| ·湿热瘀结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 第38-39页 |
| ·病发有时、缠绵难愈 | 第39页 |
| ·防治特色 | 第39-41页 |
| ·经方用药 | 第39-40页 |
| ·内外同治 | 第40页 |
| ·择时用药 | 第40-41页 |
| ·调护特色 | 第41-42页 |
| ·经期调护 | 第41页 |
| ·情志调养 | 第41-42页 |
| ·饮食、起居调护 | 第42页 |
|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2-4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今后的研究思路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一: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47-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