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 ·天然微生物源防腐剂 | 第11页 |
| ·丙酸杆菌素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propionicin plg-l和propionicin gbz-1 | 第11页 |
| ·propionicin t1 | 第11-12页 |
| ·propionicin smI | 第12页 |
| ·jenseniin g | 第12页 |
| ·propionicin pamp | 第12页 |
| ·thoeniicin 447 | 第12-13页 |
| ·propionicin f | 第13页 |
| ·propionicin x | 第13-14页 |
| ·丙酸杆菌的选育 | 第14-18页 |
| ·物理诱变育种 | 第14-15页 |
| ·化学诱变 | 第15-16页 |
| ·基因组改组技术育种 | 第16-1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紫外诱变筛选高产丙酸杆菌素菌株 | 第18页 |
| ·亚硝基胍诱变筛选高产丙酸杆菌素菌株 | 第18-19页 |
| ·基因组改组筛选高产丙酸杆菌素菌株 | 第19页 |
| ·丙酸杆菌的基因组改组后融合子的鉴定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丙酸杆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20-27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菌种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试剂 | 第2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 ·方法 | 第21-23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1页 |
| ·紫外(UV)诱变 | 第21页 |
| ·亚硝基胍(NTG)诱变 | 第21-22页 |
| ·紫外(UV)和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处理 | 第22页 |
| ·正向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2页 |
| ·突变株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 | 第22页 |
| ·丙酸杆菌素抑菌活性(AU)的测定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紫外(UV)诱变剂量确定 | 第23页 |
| ·亚硝基胍(NTG)诱变剂量确定 | 第23-24页 |
| ·复合诱变 | 第24-26页 |
| ·遗传稳定性 | 第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因组改组构建高产丙酸杆菌素菌株 | 第27-37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菌种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试剂 | 第27-28页 |
| ·溶液 | 第2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32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8页 |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8-30页 |
| ·原生质体灭活 | 第30页 |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30页 |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30-31页 |
| ·基因组改组(genome shuffling) | 第31页 |
|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 ·基因组改组后菌株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 | 第31页 |
| ·丙酸杆菌索抑菌活性(AU)的测定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确定 | 第32-34页 |
|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优化 | 第34-35页 |
| ·基因组改组 | 第35-36页 |
| ·稳定遗传试验 | 第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菌株基因组改组后融合子的鉴定 | 第37-46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材料 | 第37-39页 |
| ·菌株 | 第37页 |
| ·培养基 | 第37页 |
| ·试剂 | 第37-3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8-39页 |
| ·方法 | 第39-41页 |
| ·菌株DNA的G+Cmol%测定 | 第39-40页 |
| ·酯酶同工酶电泳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 ·原始菌与融合子DNA的G+Cmol%的测定 | 第41-44页 |
| ·酯酶同工酶电泳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