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1925年的张申府:徘徊于学术和政治间的学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一、 以学术为主业:张申府的知识人角色 | 第12-21页 |
| (一) 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 | 第12-13页 |
| (二) 高等学府中的思想启蒙 | 第13-14页 |
| 1. 文理兼修的求学经历 | 第13页 |
| 2. 图书馆中勤奋读书 | 第13-14页 |
| 3. 年轻的北京大学教师 | 第14页 |
| (三) 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 | 第14-17页 |
| 1. 宣传科学精神的“少数派” | 第15页 |
| 2. 《新青年》的编委和撰稿人 | 第15-16页 |
| 3. 《每周评论》的主要创办人 | 第16-17页 |
| (四) 罗素哲学研究专家 | 第17-21页 |
| 1. “偶遇”罗素 | 第17-18页 |
| 2. 译介罗素哲学 | 第18-19页 |
| 3. 欢迎罗素访华 | 第19-21页 |
| 二、 以政治为中心:张申府的政治人角色 | 第21-28页 |
|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 第21-24页 |
| 1. 李大钊、陈独秀的得力助手 | 第21-23页 |
| 2.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最早成员 | 第23-24页 |
| (二) 旅欧党组织的负责人 | 第24-28页 |
| 1. 张申府与旅法中共组织 | 第24-26页 |
| 2. 张申府与旅德中共组织 | 第26-28页 |
| 三、 角色冲突:学人告别政治 | 第28-34页 |
| (一) “中共黄埔军校第一人” | 第28-30页 |
| 1. 参与创建黄埔军校 | 第28-29页 |
| 2. 推荐中共人士到黄埔 | 第29-30页 |
| (二) 张申府的突然退党 | 第30-31页 |
| 1. 张申府退党的经过 | 第30-31页 |
| 2. 张申府退党的原因 | 第31页 |
| (三) 告别政治后的学者生活 | 第31-34页 |
| 四、 张申府独特经历的当下启示 | 第34-40页 |
| (一) 爱国情怀的世代传承 | 第34-35页 |
| (二) 学术与政治何以得兼 | 第35-37页 |
| (三) 书生从政的困境 | 第37-38页 |
| (四) 知识分子的坚守与选择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46页 |
| 后记 | 第46-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