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附红细胞体病原学 | 第10-13页 |
·种属分类 | 第10-11页 |
·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培养特性 | 第12-13页 |
·理化特性 | 第13页 |
·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 | 第13-15页 |
·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概况 | 第13-14页 |
·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 | 第16-19页 |
·临床诊断 | 第16-17页 |
·实验室诊断 | 第17-19页 |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 第19-20页 |
·目前关于猪附红细胞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菌种 | 第22页 |
·细胞 | 第22页 |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22页 |
·常用缓冲液及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MSG1 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23-25页 |
·重组菌株的复苏、纯化与克隆 | 第23页 |
·MSG1 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3页 |
·表达产物的 SDS-PAGE 检测 | 第23-25页 |
·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25页 |
·目的蛋白的纯化与浓度测定 | 第25-27页 |
·MSG1 蛋白的纯化 | 第25-26页 |
·纯化蛋白的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7-29页 |
·免疫程序的制订 | 第27页 |
·免疫动物的选择 | 第27-28页 |
·免疫原的制备 | 第28页 |
·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28页 |
·多克隆抗体的收集与保存 | 第28页 |
·MSG1 蛋白与多克隆抗体的 Western blot 检测 | 第28-29页 |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9-32页 |
·重组蛋白 ELISA 方法的检测程序 | 第29-30页 |
·最适反应条件的摸索 | 第30页 |
·重组蛋白 ELISA 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3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30-31页 |
·敏感性与特异性检测 | 第31页 |
·临床样本检测的符合性试验 | 第31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1-32页 |
·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 第32-34页 |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 第32页 |
·脾细胞的准备 | 第32-33页 |
·细胞融合 | 第33页 |
·融合细胞的培养和筛选 | 第33页 |
·阳性细胞株的亚克隆 | 第33-34页 |
·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稳定性分析 | 第34页 |
·两株单克隆细胞的鉴别 | 第34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45页 |
·MSG1 蛋白诱导表达鉴定与纯化 | 第35-37页 |
·MSG1 蛋白最佳表达时间的确定 | 第35页 |
·MSG1 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35-36页 |
·纯化蛋白的 SDS-PAGE 结果 | 第36-37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结果 | 第37-38页 |
·多克隆抗体的效价 | 第37页 |
·MSG1 蛋白与多抗的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结果 | 第38-42页 |
·最适作用条件的确定 | 第38-39页 |
·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0页 |
·敏感性与特异性检测 | 第40-41页 |
·符合性试验结果 | 第41页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结果 | 第42-44页 |
·细胞融合率 | 第42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分泌抗体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两株单克隆细胞株的鉴别结果 | 第43-44页 |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结果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MSG1 蛋白在 E. coli BL21 中的表达 | 第45页 |
·MSG1 蛋白的抗原性 | 第45-46页 |
·建立的 ELISA 方法的有效性 | 第46页 |
·制备的单克隆抗体的潜在应用价值 | 第46-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7 附录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58-61页 |
8 致谢 | 第61-62页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著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