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7页 |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可见区发光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第7页 |
·近红外区发光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第7-8页 |
·稀土配位聚合物及其发光性能研究现状 | 第8-25页 |
·刚性/柔性配体构筑的具有1D 链状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 第8-12页 |
·刚性/柔性配体构筑的具有2D 层状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 第12-19页 |
·刚性/柔性配体构筑的具有3D 网状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 第19-25页 |
·选题依据和目的 | 第25页 |
·我们的工作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7-3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所用试剂 | 第27页 |
·仪器 | 第27页 |
·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配聚物的制备 | 第28-31页 |
·配聚物{[EuN(CH_2CO_2)_3(H_2O)_2]·H_2O}_n (1) 的制备 | 第28页 |
·配聚物{[TbN(CH_2CO_2)_3(H_2O)_2]·H_2O}_n (2) 的制备 | 第28页 |
·配聚物{[SmN(CH_2CO_2)_3(H_2O)_2]·H_2O}_n (3) 的制备 | 第28页 |
·配聚物{[GdN(CH_2CO_2)_3(H_2O)_2]·H_2O}_n (4) 的制备 | 第28-29页 |
·配聚物{[PrN(CH_2CO_2)_3(H_2O)_2]·H_2O}_n (5) 的制备 | 第29页 |
·配聚物{[NdN(CH_2CO_2)_3(H_2O)_2]·H_2O}_n (6) 的制备 | 第29页 |
·配聚物[Ag (C_7H_5O_3)]_n (7) 的制备 | 第29-30页 |
·配聚物[Ag~1Ag~2(C_7H_3NO_4)]_n (8) 的制备 | 第30页 |
·配合物Na[Ag(C_6H_4O_2N)_2·(H_2O)_4] (9) 的制备 | 第30-31页 |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31-34页 |
·配聚物(1)~(3)的结构测定 | 第31-32页 |
·配聚物(4)~(6)的结构测定 | 第32-33页 |
·配聚物(7)~(9)的结构测定 | 第33-34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4-60页 |
·关于合成部分的讨论 | 第34页 |
·晶体结构的描述与讨论 | 第34-60页 |
·配聚物{[EuN(CH_2CO_2)_3(H_2O)_2]·H_2O}_n(1)的晶体结构 | 第34-38页 |
·配聚物{[TbN(CH_2CO_2)_3(H_2O)_2]·H_2O}_n(2)的晶体结构 | 第38-41页 |
·配聚物{[SmN(CH_2CO_2)_3(H_2O)_2]·H_2O}_n(3)的晶体结构 | 第41-44页 |
·配聚物{[GdN(CH_2CO_2)_3(H_2O)_2]·H_2O}_n(4)的晶体结构 | 第44-47页 |
·配聚物{[PrN(CH_2CO_2)_3(H_2O)_2]·H_2O}_n(5)的晶体结构 | 第47-50页 |
·配聚物{[NdN(CH_2CO_2)_3(H_2O)_2]·H_2O}_n(6)的晶体结构 | 第50-53页 |
·配聚物[Ag (C_7H_5O_3)]_n(7)的晶体结构 | 第53-54页 |
·配聚物[Ag~1Ag~2(C_7H_3NO_4)]_n(8)的晶体结构 | 第54-57页 |
·配合物Na[Ag(C_6H_4O_2N)_2·(H_2O)_4] (9)的晶体结构 | 第57-60页 |
第4章 配聚物的光物理性能研究 | 第60-97页 |
·配聚物的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60-93页 |
·含稀土离子配聚物的可见区荧光光谱及吸收光谱的分析指认及对比 | 第60-80页 |
·含Ag+离子配聚物的可见区荧光光谱及吸收光谱的分析指认及对比 | 第80-93页 |
·红外光谱的分析与指认 | 第93-97页 |
·配聚物(1)-(6)的红外光谱指认 | 第94-95页 |
·配聚物[Ag(C_7H_5O_3)]_n (7)的红外光谱指认 | 第95页 |
·配聚物[Ag~1Ag~2(C_7H_3NO_4)]_n (8)的红外光谱指认 | 第95-96页 |
·配合物Na[Ag(C_6H_4O_2N)_2·(H_2O)_4] (9)的红外光谱指认 | 第96-9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