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模式效果评价及动态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综述 | 第7-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草地沙化概念及成因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草地沙化概念表述 | 第8页 |
| ·草地沙化的自然因素研究探讨 | 第8-9页 |
| ·草地沙化的人类因素研究探讨 | 第9-10页 |
| ·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模式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草场围封恢复技术 | 第10-11页 |
| ·机械沙障恢复技术 | 第11-12页 |
| ·人工植被恢复技术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 2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16-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气候水文特征 | 第16-17页 |
| ·地貌特征 | 第17页 |
| ·土壤特征 | 第17页 |
| ·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 | 第17-19页 |
| 3 三种不同恢复技术模式效果评价 | 第19-37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 ·试验区设置及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5页 |
|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群落特征比较 | 第21-28页 |
| ·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理化特征比较 | 第28-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不同恢复模式植被群落特征比较 | 第35页 |
| ·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 第35-37页 |
| 4 最适模式恢复效果动态分析 | 第37-47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7页 |
| ·试验区设置及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 ·不同恢复年限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 第38-44页 |
|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理化特征变化 | 第44-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不同恢复年限植被群落特征变化 | 第46页 |
| ·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 第46-47页 |
| 5 最适技术模式恢复机制探讨 | 第47-53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7页 |
| ·试验区设置及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 ·种的总生态位体积变化 | 第48-49页 |
| ·种的平均生态位体积变化 | 第49-50页 |
| ·不同恢复年限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变化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6 结论、讨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3页 |
| ·讨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