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引言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4-17页 |
·国内外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研究 | 第17-21页 |
·生态修复效益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生态修复效益的相关概念 | 第21页 |
·国内外生态修复效益评价研究 | 第21-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24-25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典型植被群落结构与数量变化特征 | 第24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状及其分形特征 | 第24-25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典型植被蓄水保水效应 | 第25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不同立地类型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 | 第25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2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5-29页 |
·自然条件 | 第25-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地质地貌 | 第25-26页 |
·水文气象 | 第26-27页 |
·土壤状况 | 第27页 |
·植被状况 | 第27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29页 |
·土地资源 | 第28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28-29页 |
3 试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6页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生物多样性测定 | 第29-31页 |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 第31-32页 |
·蓄水保水效应观测 | 第32-33页 |
·FCI 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模型法(FCI 法) | 第33-34页 |
·灰色关联度原理 | 第34-3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监测站点布设 | 第35-36页 |
·监测指标体系 | 第3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6-73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典型植被群落结构与数量变化特征 | 第39-51页 |
·研究区内植被群落 | 第39-40页 |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0-51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典型植被土壤物理性状及分形特征 | 第51-60页 |
·土壤粒径分布 | 第51-54页 |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 第54-56页 |
·土壤容重状况 | 第56-57页 |
·土壤孔隙状况 | 第57-60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典型植被土壤蓄水保水效益 | 第60-66页 |
·土壤层贮水量 | 第60-62页 |
·土壤入渗速率 | 第62-66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不同立地类型空气负离子变化特征 | 第66-68页 |
·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不同修复措施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68-73页 |
·不同修复措施生态效益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初值 | 第68-69页 |
·不同修复措施生态效益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计算与分析 | 第69-73页 |
5 结论 | 第73-77页 |
·生态修复工程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 第73页 |
·生态修复工程区土壤结构与水分状况明显改善、孔隙度提高 | 第73-75页 |
·生态修复工程区土壤蓄水保水效益明显增加 | 第75-76页 |
·生态修复工程区不同立地类型空气负离子对比 | 第76页 |
·生态修复工程区不同修复措施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76-7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