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36页 |
| ·前言 | 第14-15页 |
| ·润湿性基础理论 | 第15-21页 |
| ·接触角定义及Young's方程 | 第15-16页 |
| ·Wenzel接触角方程 | 第16-17页 |
| ·Cassie-Baxter接触角方程 | 第17-18页 |
| ·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之间的转化 | 第18-19页 |
| ·滚动角理论 | 第19-21页 |
| ·超疏水材料仿生制备技术 | 第21-30页 |
| ·溶胶-凝胶法 | 第22-23页 |
| ·刻蚀法 | 第23-24页 |
| ·电位电化学沉积法 | 第24-25页 |
| ·模板法 | 第25页 |
| ·交替沉积法 | 第25-27页 |
| ·气相沉积法 | 第27页 |
| ·化学修饰法 | 第27-28页 |
| ·自组装方法 | 第28页 |
| ·电纺丝技术及其它方法 | 第28-30页 |
| ·超疏水性材料制备中存在问题、应用前景及发展动向 | 第30-34页 |
| ·超疏水性材料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超疏水性材料的应用前景 | 第31-33页 |
| ·超疏水性材料的发展动向 | 第33-34页 |
|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2 双功能氧化锌微纳米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6-47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实验过程 | 第36-38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6-37页 |
|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 ·润湿性能测试 | 第38页 |
| ·产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8-39页 |
|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 第39-40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 | 第40页 |
|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40-41页 |
| ·形成机理研究 | 第41-43页 |
| ·产物的润湿性能测试 | 第43-46页 |
| ·经硬脂酸修饰前后ZnO样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硬脂酸的含量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粘附性测试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3 硬脂酸浸渍修饰超疏水特性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 | 第47-56页 |
| ·前言 | 第47页 |
| ·实验过程 | 第47-48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7-48页 |
| ·实验步骤 | 第48页 |
| ·润湿性能测试 | 第48页 |
| ·未浸渍处理前氧化锌薄膜表面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48-50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8-49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9-50页 |
| ·氧化锌纳米棒阵列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50-51页 |
| ·产物的润湿性能测试 | 第51-55页 |
| ·超疏水性氧化锌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 ·超疏水性氧化锌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 ·超疏水性氧化锌薄膜的浸润性分析 | 第53页 |
| ·超疏水性机理探讨 | 第53-54页 |
| ·硬脂酸溶液浓度对薄膜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4 超疏水性分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润湿性研究 | 第56-63页 |
| ·前言 | 第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56页 |
|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 ·润湿性能测试 | 第57页 |
| ·产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7-58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8-59页 |
| ·分级TiO_2环状聚集体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59-60页 |
| ·产物的润湿性能测试 | 第60-62页 |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0页 |
| ·浸润性分析 | 第60-61页 |
| ·超疏水性机理探讨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5 产品的拓展应用 | 第63-69页 |
| ·仿生超疏水ZnO纳米涂料的拓展应用 | 第63-65页 |
| ·仿生超疏水自清洁TiO_2玻璃的拓展应用 | 第65-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