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税改革前后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2章 我国资源税制度概述 | 第13-19页 |
| ·资源税的概念及分类 | 第13-15页 |
| ·资源与资源税制的概念 | 第13-14页 |
| ·资源税的分类 | 第14-15页 |
| ·我国资源税制度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 ·无偿使用阶段 | 第15页 |
| ·资源税的萌芽阶段 | 第15-16页 |
| ·资源税的发展阶段 | 第16-17页 |
| ·我国资源税制的特征及作用 | 第17-19页 |
| ·我国资源税的特征 | 第17页 |
| ·我国资源税的作用 | 第17-19页 |
| 第3章 国外的资源税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 | 第19-27页 |
| ·国外资源税制度 | 第19-23页 |
| ·美国的资源税制及其改革 | 第19-20页 |
| ·俄罗斯的资源税制 | 第20-21页 |
| ·越南的资源税制 | 第21-22页 |
| ·乌兹别克斯坦的资源税制 | 第22-23页 |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7页 |
| ·资源税功能定位的借鉴 | 第23页 |
| ·资源税税制模式的借鉴 | 第23-24页 |
| ·资源税征税范围的借鉴 | 第24-25页 |
| ·资源税计税依据的借鉴 | 第25页 |
| ·资源税税率设计的借鉴 | 第25-26页 |
| ·资源税税收优惠政策的借鉴 | 第26页 |
| ·资源税税权划分的借鉴 | 第26-27页 |
| 第4章 资源税制改革的基本评价 | 第27-39页 |
| ·资源税改革简介 | 第27-29页 |
| ·改革背景 | 第27页 |
| ·改革步骤 | 第27-28页 |
| ·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的内容及解读 | 第28-29页 |
| ·资源税改革前后的对比——以新疆为例 | 第29-31页 |
| ·改革资源税前的状况 | 第29-30页 |
| ·资源税改革后的状况 | 第30页 |
| ·改革前后的对比 | 第30-31页 |
| ·资源税制改革的特征及意义 | 第31-32页 |
| ·资源税改革的特征 | 第31页 |
| ·资源税改革的意义 | 第31-32页 |
| ·积极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32-33页 |
| ·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 第33页 |
| ·缩小贫富差距 | 第33页 |
| ·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 | 第33页 |
| ·仍然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 ·定位尴尬 | 第34页 |
| ·设计思想不合理 | 第34页 |
| ·征税范围偏窄,调节广度不够 | 第34-35页 |
| ·税费关系混淆,以费挤税问题严重 | 第35-36页 |
| ·计税依据不合理 | 第36页 |
| ·优惠政策易产生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 ·收入归属和利益分配不合理 | 第37页 |
| ·资源税管理体制混乱,法律层次较低 | 第37-38页 |
| ·改革可能产生的问题 | 第38-39页 |
| 第5章 我国资源税制今后改革的方向 | 第39-49页 |
| ·总体思路 | 第39页 |
| ·基本目标 | 第39-41页 |
| ·配置效率目标 | 第39-40页 |
| ·社会公平目标 | 第40页 |
| ·经济增长目标 | 第40页 |
| ·资源安全目标 | 第40-41页 |
| ·环境保护目标 | 第41页 |
| ·主要任务 | 第41-43页 |
| ·统筹税费关系 | 第41-42页 |
| ·营造公平、高效、规范的资源税制环境 | 第42页 |
| ·完善资源税收入分享与利益协调 | 第42-43页 |
| ·立法及政策建议 | 第43-49页 |
| ·实现资源税实施中的有法可依 | 第43页 |
| ·扩展资源税的税基 | 第43-45页 |
| ·改混合型计税方式为从价征收 | 第45-46页 |
| ·完善优惠政策 | 第46-47页 |
| ·完善资源税收入分配机制 | 第47-48页 |
| ·健全资源税制征收管理机制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