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科学理性与人文艺术之间的徘徊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9-12页 |
·对“非常规形态建筑”的定义与范围界定 | 第9-10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建筑\几何\美学的新关系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空间概念的转变 | 第12-14页 |
·形式设计策略的控制由几何学本身转向几何学内部 | 第14-16页 |
2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引发设计与原理的关系变化 | 第16-21页 |
·设计与原理的关系演变 | 第16-19页 |
·建筑与几何学的缘起:比例论与美学的调和 | 第16-17页 |
·变化中产生的异规 | 第17-19页 |
·复杂性探索所运用的新几何学 | 第19-20页 |
·形态的控制与构造 | 第19页 |
·形态的生成与工具 | 第19页 |
·形态的抽象与运动 | 第19页 |
·形态的描述与数字 | 第19-20页 |
·形态的变化与材料 | 第20页 |
·几何解放建筑 | 第20-21页 |
3 伊东丰雄:空间论与“算法规则” | 第21-32页 |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建筑师对最优解的妥协 | 第21-22页 |
·“算法”衍生的秩序:仙台媒体中心 | 第22-30页 |
·设计原点:建筑设计的新规则 | 第22-24页 |
·设计及建造方法的挑战 | 第24-29页 |
·仙台媒体中心的未完成 | 第29-30页 |
·伊东丰雄的后仙台媒体中心时代:数学和物理定义下的逆规则建筑设计表达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4 FOA事务所:形态论与“系统发生” | 第32-41页 |
·FOA事务所的建立与设计思想 | 第32-34页 |
·雷姆·库哈斯的影响:设计的定量性 | 第32-33页 |
·形式与发生:“褶子”引发形态自组织 | 第33-34页 |
·形态的冲动: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 第34-39页 |
·垂直方向上的折叠围合 | 第34-36页 |
·设计及建造方法的挑战:形式与几何表达 | 第36-38页 |
·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的未完成 | 第38-39页 |
·FOA的后横滨国际港时代:系统发生论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5 远藤秀平:环境论与“地球测量几何学” | 第41-49页 |
·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站在理性主义的延长线上 | 第41-42页 |
·PARAMODERN:规律性与多样性 | 第41页 |
·GURU GRU:从混沌到条理 | 第41-42页 |
·半筑:大阪城城南&大手前公共厕所 | 第42-47页 |
·第二机械时代产生的曲线 | 第42-44页 |
·设计及建造方法的挑战:重力作用下的可评估变形 | 第44-47页 |
·Halftecture的未完成 | 第47页 |
·远藤秀平的后“半筑”时代:直的曲线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6 扎哈·哈迪德:设计论与曲线下的“虚”与“实” | 第49-56页 |
·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几何轨迹的扩张 | 第49-50页 |
·形式的自运动:广州歌剧院 | 第50-55页 |
·几何轨迹下的“去重力”挑战 | 第51-52页 |
·设计及建造方法的挑战 | 第52-54页 |
·空间与物质的碰撞:基因胚胎学 | 第54页 |
·广州歌剧院的未完成 | 第54-55页 |
·扎哈·哈迪德的后广州歌剧院时代:理性的感性设计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7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