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缓蚀剂 | 第9-10页 |
·缓蚀剂的划分 | 第10-15页 |
·按照化学组成划分 | 第10-11页 |
·无机缓蚀剂 | 第10-11页 |
·有机缓蚀剂 | 第11页 |
·从对电极过程影响角度划分 | 第11-12页 |
·阳极类型缓蚀剂 | 第11页 |
·阴极类型缓蚀剂 | 第11-12页 |
·混合类型缓蚀剂 | 第12页 |
·从形成膜的特征角度划分 | 第12-14页 |
·氧化膜类型 | 第12-13页 |
·沉淀膜类型 | 第13页 |
·吸附膜类型 | 第13-14页 |
·从应用的介质角度划分[3] | 第14-15页 |
·用在中性介质中的缓蚀剂 | 第14页 |
·用在碱性介质中的缓蚀剂 | 第14页 |
·用在酸性介质中缓蚀剂 | 第14-15页 |
·从所保护金属的角度划分 | 第15页 |
·缓蚀剂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腐蚀产物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失重法 | 第15-16页 |
·量气法 | 第16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16-17页 |
·极化曲线法 | 第16页 |
·交流阻抗法 | 第16-17页 |
·线性极化测试法 | 第17页 |
·电化学噪声测试法 | 第17页 |
·光电化学测试法 | 第17-18页 |
·磁阻测试法 | 第18页 |
·穆尔斯堡谱测试法 | 第18页 |
·使用缓蚀剂的注意事项 | 第18-19页 |
·钢(铁)缓蚀剂的研究进展状况 | 第19-21页 |
·在酸性介质中钢(铁)缓蚀剂的发展 | 第19-20页 |
·在中性介质中钢(铁)缓蚀剂的发展 | 第20页 |
·在碱性介质中钢(铁)缓蚀剂的发展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两种癸二酸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及缓蚀性能评价 | 第22-34页 |
·两种癸二酸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 | 第22-25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合成方法 | 第23-24页 |
·产物的表征 | 第24-25页 |
·缓蚀性能的测试 | 第25-26页 |
·失重法 | 第25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失重法 | 第26-27页 |
·交流阻抗法 | 第27-28页 |
·极化曲线法 | 第28-30页 |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两种化合物在 N80 钢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咪唑啉环的环数在酸性介质中对 N80 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 | 第34-48页 |
·四种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 | 第34-38页 |
·药品和药剂 | 第34-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合成方法 | 第35-37页 |
·产物的表征 | 第37-38页 |
·缓蚀性能的测试 | 第38-39页 |
·失重法 | 第38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失重法 | 第39页 |
·交流阻抗法 | 第39-42页 |
·极化曲线法 | 第42-43页 |
·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四种化合物在 N80 钢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葡萄糖酸钠与钼酸钠在弱碱性介质中对 N80 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 | 第48-60页 |
·实验部分 | 第49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49页 |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缓蚀性能的测试 | 第49-50页 |
·失重法 | 第49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失重法 | 第50-53页 |
·葡萄糖酸钠(SG)和钼酸钠(SM)缓蚀协同作用 | 第53页 |
·交流阻抗法 | 第53-55页 |
·极化曲线法 | 第55-57页 |
·温度对 SG 和 SM 复配物的协同缓蚀作用的影响 | 第57页 |
·SG 和 SM 的复配在氯离子体系中对其协同缓蚀作用的影响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