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

建筑热环境控制中换热网络的优化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引论第9-25页
   ·研究背景第9-15页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本质第9-11页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基本问题第11-15页
   ·文献综述第15-22页
     ·换热网络的优化准则第15-20页
     ·空调系统综合分析第20-21页
     ·周期性换热过程的性能分析第21页
     ·文献研究小结第21-22页
   ·研究内容第22-25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24页
     ·论文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2章 显热传递网络优化准则的分析第25-53页
   ·本章引论第25-26页
   ·热量传递过程的火积理论第26-27页
     ·火积及其火积耗散第26页
     ·最小等效热阻及传热优化第26-27页
   ·单热源、单热汇典型换热网络分析第27-41页
     ·逆流换热器第27-29页
     ·串联换热器第29-35页
     ·热管换热器第35-41页
   ·多热源、单(多)热汇换热网络分析第41-44页
   ·单个制冷循环过程第44-49页
   ·带有热回收的制冷循环流程第49-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换热网络的匹配特性及温差分析方法第53-68页
   ·本章引论第53页
   ·换热网络的匹配特性第53-58页
     ·逆流换热器不匹配系数第53-54页
     ·不匹配系数与无因次温差比 T2 / T 1关系第54-56页
     ·不匹配系数与换热面积弹性第56-57页
     ·串联换热器的等效热阻与不匹配系数第57-58页
   ·换热网络温差分析方法第58-66页
     ·热管换热器温差分析第58-60页
     ·水循环换热器温差分析第60-62页
     ·多级热管换热器分析第62-66页
   ·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热传递网络中输配和热泵系统的统一分析方法第68-91页
   ·本章引论第68-69页
   ·空调系统典型工程参数第69-76页
     ·典型输配系统阻力系数范围第69-71页
     ·不同冷媒输配系数对比第71-72页
     ·不同类型换热器经济性比较第72-74页
     ·现有压缩机热力学完善度范围第74-76页
   ·输配系统和热泵系统统一分析第76-85页
     ·理想制冷循环的最佳流量比和换热器面积比第77-80页
     ·实际制冷循环的最佳流量比和换热器面积比第80-81页
     ·理想制冷循环最佳热容量流和最佳热泵功耗关系第81-84页
     ·实际制冷循环最佳热容量流和最佳热泵功耗关系第84-85页
   ·换热网络中输配系统与换热器面积统一分析第85-89页
     ·单个逆流换热器第86-89页
   ·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周期性换热过程的蓄热式换热器分析方法第91-113页
   ·本章引论第91页
   ·蓄热式换热器分析方法第91-94页
   ·周期性换热过程一维平板单面换热量解析解第94-101页
     ·均匀温度平板模型第95-97页
     ·非均匀温度平板模型第97-101页
   ·等效热阻方法和按时间取平均温差计算热阻方法比较第101-107页
     ·均匀温度平板第103-105页
     ·非均匀温度平板第105-107页
   ·案例分析第107-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第6章 应用分析第113-125页
   ·本章引论第113页
   ·典型中央空调系统第113-119页
     ·不同设计方法空调系统效率比较第113-115页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冷冻供回水温差和供水温度分析第115-119页
   ·典型蓄热换热过程第119-123页
     ·地板白天蓄热、夜间放热过程第119-121页
     ·夜间通风蓄冷第121-122页
     ·垂直地埋管换热第122-123页
   ·小结第123-12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附录 A 两股热源、单股热汇换热网络准则证明第131-133页
附录 B 相同阻力系数下理想制冷循环最佳热容量流比的证明第133-136页
附录 C 理想制冷循环最佳泵功曲线表达式的求解第136-13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139-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适应季节性高氨氮污染原水的四种滤料过滤技术对比研究
下一篇:钢管模板支撑架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