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药物代谢产物研究简介 | 第16-18页 |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应用 | 第18-25页 |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在毒物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在临床 ADME 研究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稳定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应用展望 | 第24-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3-羟基地氯雷他定的合成 | 第27-53页 |
·引言 | 第27-29页 |
·过敏简介 | 第27页 |
·组胺和组胺受体 | 第27-28页 |
·H_1组胺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氯雷他定及其代谢物简介 | 第29-31页 |
·3-羟基地氯雷他定合成路线设计 | 第31-34页 |
·实验原料、试剂 | 第34-35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实验步骤 | 第36-42页 |
·5-磺酸基-3-甲基吡啶(2)的合成 | 第36页 |
·5-羟基-3-甲基吡啶(3)的合成 | 第36-37页 |
·5-甲氧基-3-甲基吡啶(4)的合成 | 第37页 |
·5-甲氧基-3-甲基吡啶-N-氧(5)的合成 | 第37-38页 |
·2-氰基-5-甲氧基-3-皮考林(6)的合成 | 第38页 |
·5-甲氧基-2-[(叔丁氨基)羰基]-3-甲基吡啶(7)的合成 | 第38-39页 |
·5-甲氧基-3-[2-(3-氯苯基)乙基]-N-(1,1-二甲基乙基)-2-吡啶酰胺(8)的合成 | 第39页 |
·5-甲氧基-3-[2-(3-氯苯基)乙基]- 2-氰基吡啶(9)的合成 | 第39-40页 |
·(1-甲基-4-哌啶)[3-[2-(3-氯苯基)乙基]- 5-甲氧基-2-吡啶]甲酮(10)的合成 | 第40-41页 |
·8-氯-6,11-二氢-11-(1-甲基-4-哌啶)-3-甲氧基-5H-苯并[5,6]庚环[1,2-b]吡啶(11)的合成 | 第41页 |
·3-甲氧基地氯雷他定(12)的合成 | 第41-42页 |
·化合物 13(3-羟基地氯雷他定)(13)的合成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由化合物(1)反应生成化合物(2) | 第42-44页 |
·由化合物(2)反应生成化合物(3) | 第44页 |
·由化合物(3)反应生成化合物(4) | 第44-45页 |
·由化合物(4)反应生成化合物(5) | 第45-46页 |
·由化合物(5)反应生成化合物(6) | 第46页 |
·由化合物(6)反应生成化合物(7) | 第46-47页 |
·由化合物(7)反应生成化合物(8) | 第47-48页 |
·由化合物(8)反应生成化合物(9) | 第48页 |
·由化合物(9)反应生成化合物(10) | 第48-49页 |
·由化合物(10)反应生成化合物(11) | 第49-50页 |
·由化合物(11)反应生成化合物(12) | 第50页 |
·由化合物(12)反应生成化合物(13)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含有五个氘原子的 6α-羟基紫杉醇的合成 | 第53-87页 |
·紫杉醇简介 | 第53页 |
·紫杉醇的抗癌机理及其应用 | 第53-56页 |
·紫杉醇的来源 | 第56-57页 |
·人工栽培 | 第56页 |
·化学全合成 | 第56-57页 |
·化学半合成 | 第57页 |
·氘代紫杉醇合成路线设计 | 第57-64页 |
·以β-内酰胺为侧链合成紫杉醇 | 第57-58页 |
·以苯基异丝氨酸为侧链合成紫杉醇 | 第58-63页 |
·氘代紫杉醇的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63-64页 |
·氘代 6α-羟基紫杉醇合成路线设计 | 第64-68页 |
·6α-羟基紫杉醇简介 | 第64-65页 |
·氘代 6α-羟基紫杉醇的合成路线确定 | 第65-68页 |
·实验原料、试剂 | 第68-69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实验步骤 | 第70-77页 |
·7-三乙基硅烷-巴卡亭Ⅲ(14)的合成 | 第70页 |
·13-O-[(4S,5R)-N-叔丁基羰基-2-(4-甲氧基)苯基-4-苯基-1,3-氧氮杂环戊烷-5-甲酰基]-7-三乙基硅基-巴卡亭Ⅲ(16)的合成 | 第70-71页 |
·13-(O-2R-羟基-3S-氨基-苯丙酰)-巴卡亭Ⅲ(17)的合成 | 第71-72页 |
·[~2H_5]-紫杉醇(18)的合成 | 第72页 |
·[~2H_5]-2’-O-(叔丁基二甲基硅基)-紫杉醇(19)的合成 | 第72-73页 |
·[~2H_5]-2’-O-(叔丁基二甲基硅基)-7β-O-三氟甲磺酰基-紫杉醇(20)的合成 | 第73-74页 |
·[~2H_5]-2’-O-(叔丁基二甲基硅)-6, 7-去氢紫杉醇(21)的合成 | 第74-75页 |
·[~2H_5]-2’-O-叔丁基二甲基硅基-6α-羟基-7-epi-紫杉醇(22)的合成 | 第75-76页 |
·[~2H_5]-2’-O-叔丁基二甲基硅-6α-羟基-紫杉醇(23)的合成 | 第76页 |
·[~2H_5]-6α-羟基-紫杉醇(24)的合成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6页 |
·由巴卡亭Ⅲ反应生成化合物(14) | 第77-78页 |
·由化合物(14)反应生成化合物(16) | 第78-79页 |
·由化合物(16)反应生成化合物(17) | 第79页 |
·由化合物(17)反应生成化合物(18) | 第79-80页 |
·由化合物(18)反应生成化合物(19) | 第80-81页 |
·由化合物(19)反应生成化合物(20) | 第81页 |
·由化合物(20)反应生成化合物(21) | 第81-82页 |
·由化合物(21)反应生成化合物(22) | 第82页 |
·由化合物(22)反应生成化合物(23) | 第82-83页 |
·由化合物(23)反应生成化合物(24)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四章 含六个氘原子的辛伐他汀的合成 | 第87-105页 |
·辛伐他汀简介 | 第87-89页 |
·辛伐他汀的基本药理作用 | 第88页 |
·辛伐他汀的使用安全性 | 第88页 |
·辛伐他汀的应用前景 | 第88-89页 |
·氘代辛伐他汀的路线设计 | 第89-92页 |
·实验原料、试剂 | 第92-93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93页 |
·实验步骤 | 第93-97页 |
·[2H6]-2-甲基-2-丁醇(26)的合成 | 第93页 |
·[2H6]-2-氯-2-甲基丁烷(27)的合成 | 第93-94页 |
·[2H6]-2, 2-二甲基丁酸(28)的合成 | 第94页 |
·[2H6]-2, 2-二甲基-丁酰氯(29)的合成 | 第94-95页 |
·(6R)-[2-(8’(S)-羟基-2’(S), 6’(R)-1’, 2’, 6’, 7’, 8’, 8a’(R)-六氢奈基-1’(S)乙基]-4-(R)-羟基-3, 4,5,6-四氢-2H-吡喃-2-酮(31)的合成 | 第95页 |
·(6R)-[2-(8’(S)- 羟基 -2’(S), 6’(R)-1’, 2’, 6’, 7’, 8’, 8a’(R)- 六氢奈基 -1’(S)) 乙基]-4-(R)-(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氧基)-3, 4, 5, 6-四氢-2H-吡喃-2-酮(32)的合成 | 第95-96页 |
·[2H6]- (6R)-[2-(8’(S)-(2, 2-二甲基叔丁基氧基)-2’(S), 6’(R)-1’, 2’, 6’, 7’, 8’, 8a’(R) - 六氢奈基-1’(S))乙基]-4-(R)-(二甲基-叔丁基甲硅烷基氧基)-3, 4, 5, 6-四氢-2H-吡喃-2-酮(33)的合成 | 第96页 |
·[2H6]-辛伐他汀(34)的合成 | 第96-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4页 |
·由化合物(25)反应生成化合物(26) | 第97页 |
·由化合物(26)反应生成化合物(27) | 第97-98页 |
·由化合物(27)反应生成化合物(28) | 第98-99页 |
·由化合物(28)反应生成化合物(29) | 第99页 |
·由化合物(30)反应生成化合物(31) | 第99-100页 |
·由化合物(31)反应生成化合物(32) | 第100-101页 |
·由化合物(32)反应生成化合物(33) | 第101-102页 |
·由化合物(33)反应生成化合物(34)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5-108页 |
·主要结论 | 第105页 |
·前景展望 | 第105-10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附录 | 第123-142页 |
附录 1 化合物(2)的~1HNMR 图谱 | 第123页 |
附录 2 化合物(3)的~1HNMR 图谱 | 第123-124页 |
附录 3 化合物(4)的~1HNMR 图谱 | 第124页 |
附录 4 化合物(6)的~1HNMR 图谱 | 第124-125页 |
附录 5 化合物(6)的异构体~1HNMR 图谱 | 第125页 |
附录 6 化合物(7)的~1HNMR 图谱 | 第125-126页 |
附录 7 化合物(8)的~1HNMR 图谱 | 第126页 |
附录 8 化合物(9)的~1HNMR 图谱 | 第126-127页 |
附录 9 化合物(10)的~1HNMR 图谱 | 第127页 |
附录 10 化合物(11)的~1HNMR 图谱 | 第127-128页 |
附录 11 化合物(12)的~1HNMR 图谱 | 第128页 |
附录 12 化合物(13)的~1HNMR 图谱 | 第128-129页 |
附录 13 化合物(13)的 MS 图谱 | 第129-130页 |
附录 14 化合物(13)的 HPLC 图谱 | 第130-131页 |
附录 15 巴卡亭Ⅲ的~1HNMR 图谱 | 第131页 |
附录 16 化合物(14)的~1HNMR 图谱 | 第131-132页 |
附录 17 化合物(16)的~1HNMR 图谱 | 第132页 |
附录 18 化合物(17)的~1HNMR 图谱 | 第132-133页 |
附录 19 化合物(18)的~1HNMR 图谱 | 第133页 |
附录 20 化合物(18)的 MS 图谱 | 第133-134页 |
附录 21 化合物(18)的 HPLC 图谱 | 第134-135页 |
附录 22 化合物(19)的~1HNMR 图谱 | 第135页 |
附录 23 化合物(20)的~1HNMR 图谱 | 第135-136页 |
附录 24 化合物(21)的~1HNMR 图谱 | 第136页 |
附录 25 化合物(22)的~1HNMR 图谱 | 第136-137页 |
附录 26 化合物(23)的~1HNMR 图谱 | 第137页 |
附录 27 化合物(24)的~1HNMR 图谱 | 第137-138页 |
附录 28 化合物(24)的 HPLC 图谱 | 第138-139页 |
附录 29 化合物(24)的 MS 图谱 | 第139页 |
附录 30 化合物(28)的~1HNMR 图谱 | 第139-140页 |
附录 31 化合物(32)的 MS 图谱 | 第140页 |
附录 32 化合物(33)的 MS 图谱 | 第140-141页 |
附录 33 化合物(34)的~1H NMR 图谱 | 第141页 |
附录 34 化合物(34)的 MS 图谱 | 第141-142页 |
附录 35 化合物(34)的 HPLC 图谱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