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 第11-12页 |
三、依据的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康熙朝殊批奏折的出版情况及两书之比较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出版情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与《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目录著录方式的比较 | 第15-21页 |
第二章 《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概述 | 第21-39页 |
第一节 奏折与题本、奏本的区别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奏折在清代的发展 | 第22-28页 |
一、奏折的发展概述 | 第22-24页 |
二、从康雍乾三朝奏折来看奏折在清初的发展 | 第24-26页 |
三、奏折数量在康熙一朝的发展变化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奏折的内容 | 第28-33页 |
第四节 奏折的格式 | 第33-36页 |
一、基本的要求 | 第33-34页 |
二、语言、字体等的要求 | 第34-35页 |
三、殊批的位置 | 第35-36页 |
四、其他 | 第36页 |
第五节 奏折的作用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从内容角度出发的研究 | 第39-60页 |
第一节 对进折数在100件以上的官员奏折内容的分析 | 第39-51页 |
一、进折数最多的赵弘燮 | 第39-44页 |
二、李煦与曹寅 | 第44-51页 |
第二节 雨雪(睛雨册)、收成、粮价折 | 第51-56页 |
第三节 督抚互参案 | 第56-60页 |
第四章 奏折的文献价值 | 第60-70页 |
第一节 文献中的人物记载与奏折对比 | 第60-63页 |
第二节 《清实录》与奏折的对比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方志与奏折的对比 | 第65-67页 |
第四节 奏折自身的对比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