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导言 | 第13-27页 |
(一) 传统和合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14-23页 |
1. 和合文化的理论朔源 | 第14-16页 |
2. 和合文化的历史发展 | 第16-18页 |
3. 和合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 | 第18-20页 |
4. 和合文化的特征 | 第20-23页 |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 第23-27页 |
一、传统和合文化的理论主张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 第27-40页 |
(一) "天人合一"思想有利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前提 | 第27-30页 |
1. "天人合一"的内涵 | 第27-28页 |
2. "天人合一"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前提 | 第28-30页 |
(二)"保合太和"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0-32页 |
1. "保合太和"的基本内涵 | 第30-31页 |
2. "保合太和"的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1-32页 |
(三) "和为贵"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 第32-35页 |
1. "和为贵"的内涵释义 | 第32-33页 |
2. "和为贵"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 第33-35页 |
(四) "安身立命"思想有利于人的自我调控,促进发展主体的身心和谐 | 第35-37页 |
1. "安身立命"的内涵 | 第35-36页 |
2. "安身立命"思想有利人身心的自我调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 第36-37页 |
(五) "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促进发展主体的个性自由与解放 | 第37-40页 |
1. "和而不同"内涵解析 | 第37-38页 |
2. "和而不同"给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 第38-40页 |
二、传统和合文化丰富与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 | 第40-51页 |
(一) 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方面看,和合文化促进了人的选择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 第40-43页 |
1. 和合文化促进了人的选择性发展 | 第40-42页 |
2. 和合文化促进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 | 第42-43页 |
(二) 从人的能力发展方面看,和合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43-46页 |
(三) 从人的需求发展方面看,和合文化拓宽了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内涵 | 第46-49页 |
1. 和合文化拓宽了人的权利的内涵 | 第46-48页 |
2. 和合文化拓宽了人的义务的内涵 | 第48-49页 |
(四) 从人的素质发展方面来看,和合文化有利于人的民主与法治意识的培养 | 第49-51页 |
三、传统和合文化的缺陷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及其反向启示 | 第51-59页 |
(一) 传统和合文化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原则 | 第51-52页 |
(二) 传统和合文化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平等性原则 | 第52-55页 |
1. 爱有差等 | 第52-53页 |
2. 森严的等级制度 | 第53-55页 |
(三) 传统和合文化漠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原则 | 第55-59页 |
四、传统和合文化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设计 | 第59-74页 |
(一)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中"和合"之缺失 | 第59-63页 |
(二)和合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人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63-74页 |
1. 从宏观方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促进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64-67页 |
2. 从中观层面,加强制度的公正性建设,促进当代人发展的"和合性" | 第67-71页 |
3. 从微观层面,培养主体意识和健全的心理,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和谐性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发表论文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