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信息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 第10-12页 |
| ·关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与制定流程研究 | 第12-13页 |
| ·关于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文献评析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理论预设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2章 社会政策制定模式及其双重表现 | 第17-21页 |
| ·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 第17-18页 |
| ·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概念 | 第17页 |
| ·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特征 | 第17-18页 |
| ·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内部构成 | 第18-19页 |
| ·主体 | 第18页 |
| ·客体 | 第18页 |
| ·目标 | 第18页 |
| ·价值取向 | 第18-19页 |
| ·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外在表现 | 第19-20页 |
| ·政策问题输入阶段 | 第19页 |
| ·政策问题认定阶段 | 第19页 |
| ·政策方案设计阶段 | 第19-20页 |
| ·政策抉择阶段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信息技术对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影响 | 第21-36页 |
| ·信息技术对社会政策制定环境的改变 | 第21-23页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 | 第21-22页 |
| ·社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 | 第22-23页 |
| ·信息技术对社会政策制定模式内部构成的重塑 | 第23-28页 |
| ·多元化的社会政策制定主体 | 第23-25页 |
| ·主动参与的客体 | 第25-26页 |
| ·追求民众利益的目标 | 第26-27页 |
| ·民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 ·信息技术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重构 | 第28-34页 |
| ·信息技术下的外部输入 | 第28-29页 |
| ·网络群聚力作用下的问题认定 | 第29-31页 |
| ·信息技术下多元方案设计方式 | 第31-33页 |
| ·双向互动抉择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4章 信息技术下的新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 | 第36-46页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政府决策模式 | 第36-38页 |
| ·政府为重的主体构成 | 第36页 |
| ·官本主义与民本主义并存的价值取向 | 第36-37页 |
| ·民众利益与精英利益并存的政策目标 | 第37页 |
| ·民众的有限参与的制定过程 | 第37-38页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系统协商模式 | 第38-40页 |
| ·政府、民众平等的主体构成 | 第38-39页 |
| ·“和而不同”的民本主义价值取向 | 第39页 |
| ·多极互动的政策制定过程 | 第39-40页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公决模式 | 第40-42页 |
| ·民众为主的主体构成 | 第41页 |
| ·民本主义价值取向 | 第41页 |
| ·全民参与的社会政策抉择阶段 | 第41-42页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政策制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2-44页 |
| ·“爆炸式”参与的紊乱 | 第42页 |
| ·政府权威趋于弱化 | 第42-43页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字化鸿沟 | 第43-44页 |
| ·信息拥挤带来的非理性政策选择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