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杀菌剂论文

高羊茅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高羊茅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征第14-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20页
   ·材料第14-16页
     ·植物内生真菌分离材料第14-15页
     ·培养基第15页
     ·试剂第15-16页
     ·试验用试剂盒、工具酶第16页
     ·引物的合成第16页
     ·试验设备第16页
   ·方法第16-20页
     ·内生真菌的检测第16页
     ·内生真菌的分离第16-17页
     ·表面消毒效果的验证第17页
     ·内生真菌的培养特性第17页
     ·内生真菌显微观察和电镜扫描第17-18页
     ·采用AP-PCR对菌Ⅰ进行分子鉴定第18-19页
     ·采用18SrDNA对菌Ⅱ进行分子鉴定第19-20页
     ·内生真菌碳源研究第20页
     ·内生真菌牛奶石蕊试验第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31页
   ·种子中内生真菌菌丝的检测第20-22页
   ·高羊茅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第22页
   ·表面消毒验证结果第22页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22-25页
   ·AP-PCR鉴定菌Ⅰ第25-26页
   ·18SrDNA对菌Ⅱ进行分子鉴定第26-29页
     ·J23和J24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页
     ·18SrDNA的PCR扩增第26-27页
     ·18SrDNA的序列测定第27-29页
   ·内生真菌利用不同碳源的情况第29-31页
   ·水解蛋白质的能力第31页
 3 讨论第31-36页
   ·禾草种子内生真菌菌丝的检测第31-32页
   ·高羊茅内生真菌的分离第32页
   ·表面消毒的验证第32-33页
   ·内生真菌的人工培养第33页
   ·内生真菌的鉴定第33-34页
   ·内生真菌对碳源的利用及蛋白水解能力第34-36页
第二章 内生真菌J24对核盘菌抗性的初步研究第36-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材料第36-37页
     ·试验菌株第36页
     ·指示菌第36页
     ·培养基第36-37页
   ·方法第37-39页
     ·对峙试验第37页
     ·体外对峙培养法测定J24对核盘菌的影响第37页
     ·玻璃纸条法测定J24与核盘菌相互作用第37页
     ·J24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的影响(圆盘滤膜法测定)第37-38页
     ·J24可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的影响(培养基分割法)第38页
     ·叶片试验第38页
     ·灭菌土盆钵试验第38-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内生真菌抑菌谱的筛选第39-40页
   ·体外对峙试验第40-41页
   ·J24对核盘菌的菌丝抑制作用第41-42页
   ·J24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第42页
   ·J24可挥发性代谢产物对核盘菌的拮抗作用第42-44页
   ·叶片试验结果第44页
   ·灭菌土盆钵试验结果第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抑菌谱的筛选第44-45页
   ·J24抑菌机制第45-47页
第三章 J24抗核盘菌活性物质的研究第47-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材料第47页
     ·菌株第47页
     ·培养基第47页
     ·试剂第47页
   ·方法第47-49页
     ·抑菌物质的初步定性第47-48页
     ·J24产抑菌活性物质的液体培养优化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J24活性成分的定位第49-50页
     ·发酵液非蛋白成分活性测定第49-50页
     ·发酵液蛋白成分活性测定第50页
     ·胞内物活性测定第50页
   ·J24发酵条件优化第50-55页
     ·不同初始PH值的条件下J24的生长及发酵第50-51页
     ·不同温度J24的生长及发酵第51-52页
     ·不同转速J24的生长及发酵第52-53页
     ·不同接种量菌株的生长及发酵第53-54页
     ·不同装液量菌株的生长及发酵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8页
   ·抑菌物质的初步定性第55-56页
   ·发酵条件优化第56-58页
     ·初始pH值对J24发酵的影响第56页
     ·培养温度对J24发酵的影响第56页
     ·装液量对J24发酵的影响第56-57页
     ·接种量对J24发酵的影响第57-58页
结论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综述一 禾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第65-77页
 1 分类及研究历史第66-67页
 2 禾草内生真菌的基本特征第67-68页
 3 生态影响第68-69页
 4 无性繁殖的禾本科第69-70页
 5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第70页
 6 对干旱胁迫的机制与适应第70-71页
 7 对植物抗逆性的增强效应第71-74页
   ·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第71-72页
   ·对生物胁迫的抗性第72-74页
 8 分子技术在禾草内生真菌研究的应用第74-75页
   ·分子技术在鉴定方面的应用第74页
   ·与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第74-75页
 9 问题与展望第75-77页
综述二 核盘菌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第77-84页
 1 核盘菌生物特征第77-78页
 2 宿主第78-79页
 3 核盘菌传播途径及病发症状第79页
 4 油菜菌核病传播、发病条件以及致病机理第79-80页
   ·发病条件第79-80页
   ·油菜菌核病致病因素及致病机理第80页
 5 防治的方法第80-82页
   ·农业防治方法第80-81页
   ·化学防治方法第81页
   ·生物防治方法第81-82页
 6 小结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鱼类病原菌蛭弧菌的研究
下一篇:南方大口鲶抗菌相关蛋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