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英)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概述 | 第8-9页 |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3 模型的选择和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水流数学模型及其基本方程 | 第12-28页 |
2.1 水流数学模型简介 | 第12-13页 |
2.1.1 数学模型的优势 | 第12-13页 |
2.1.2 数学模型的不足与缺陷 | 第13页 |
2.1.3 数值模拟的基本步骤 | 第13页 |
2.2 水流数学模型基本方程 | 第13-26页 |
2.2.1 三维水流数学模型 | 第13-17页 |
2.2.1.1 均质不可压缩非恒定流N-S方程 | 第14-15页 |
2.2.1.2 潮汐河口三维水流方程 | 第15-16页 |
2.2.1.3 三维模型定解条件 | 第16-17页 |
2.2.2 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 第17-24页 |
2.2.2.1 二维浅水方程 | 第18-23页 |
2.2.2.2 二维浅水方程定解条件 | 第23-24页 |
2.2.3 一维水流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2.3.1 一维模型控制方程 | 第25页 |
2.2.3.2 一维模型定解条件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数学模型计算方法 | 第28-37页 |
3.1 有限差分法 | 第28-31页 |
3.1.1 直接差分法 | 第29页 |
3.1.2 特征线法 | 第29-30页 |
3.1.3 ADI法 | 第30页 |
3.1.4 破开算子法 | 第30页 |
3.1.5 边界拟合法 | 第30-31页 |
3.2 有限单元法 | 第31-32页 |
3.2.1 有限单元法主要优点 | 第31-32页 |
3.2.2 有限单元法的不足 | 第32页 |
3.3 边界单元法 | 第32-33页 |
3.3.1 边界单元法的优点 | 第32页 |
3.3.2 边界单元法的缺点 | 第32-33页 |
3.4 有限分析法 | 第33页 |
3.4.1 有限分析法的优点 | 第33页 |
3.4.2 有限分析法的缺点 | 第33页 |
3.5 控制体积法 | 第33-34页 |
3.6 有限节点法 | 第34-35页 |
3.7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水流模型计算程序简介 | 第37-58页 |
4.1 一维水流模型计算程序FLORIS简介 | 第37-42页 |
4.1.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7页 |
4.1.2 基本方程的数值离散 | 第37-39页 |
4.1.3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39-42页 |
4.2 二维浅水模型的计算程序包FASTTABS简介 | 第42-58页 |
4.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42页 |
4.2.2 基本方程的数值离散 | 第42-48页 |
4.2.2.1 时间离散 | 第45-46页 |
4.2.2.2 空间离散 | 第46-48页 |
4.2.3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48-54页 |
4.2.3.1 坐标转换 | 第48-51页 |
4.2.3.2 总体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 第51-54页 |
4.2.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54-56页 |
4.2.4.1 初始条件 | 第54页 |
4.2.4.2 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4.2.4.3 转折角边界 | 第55-56页 |
4.2.4.4 数值解的光滑 | 第56页 |
4.2.5 计算程序结构及其应用分析 | 第56-58页 |
4.2.5.1 模型结构流程图 | 第56-57页 |
4.2.5.2 动边界处理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模型计算及成果分析 | 第58-84页 |
5.1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基本情况 | 第58-60页 |
5.1.1 设计行洪能力 | 第58页 |
5.1.2 设计潮位及沿程水位 | 第58-60页 |
5.2 一维水流模型计算及成果分析 | 第60-71页 |
5.2.1 计算目的及内容 | 第60页 |
5.2.2 计算范围和计算断面 | 第60页 |
5.2.3 边界条件 | 第60-62页 |
5.2.4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5.2.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71页 |
5.2.5.1 设计条件下水位及流量变化规律 | 第63-65页 |
5.2.5.2 潮波影响范围的分析 | 第65-66页 |
5.2.5.3 恒定流与非恒定流沿程水位的比较及分析 | 第66-68页 |
5.2.5.4 滩地糙率变化对沿程水位的影响 | 第68-69页 |
5.2.5.5 南北汊河道分流比与潮流和滩地糙率的关系 | 第69-71页 |
5.3 二维水流模型计算及成果分析 | 第71-84页 |
5.3.1 计算目的及内容 | 第71页 |
5.3.2 计算范围和计算网格分布 | 第71-72页 |
5.3.3 边界条件 | 第72页 |
5.3.4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72-73页 |
5.3.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84页 |
5.3.5.1 数值计算和物模的相互验证 | 第73-74页 |
5.3.5.2 分流口的流态分析 | 第74-76页 |
5.3.5.3 断面流速横向分布 | 第76-79页 |
5.3.5.4 泓滩过流能力与滩地糙率的关系 | 第79-80页 |
5.3.5.5 水位和泓滩过流能力与断面型式的关系 | 第80-8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图 | 第90-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