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全球化引发的城市特征趋势——千城一面 | 第13页 |
·北京特色化发展的要素——旧城魅力的再现 | 第13-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探索 | 第14-15页 |
·基于跨越提升的方法实践 | 第15页 |
·研究方法——源于实践,突出核心难点,注重实际操作 | 第15-16页 |
·研究架构 | 第16-20页 |
第1章:绪论 | 第16页 |
第2章:北京的历史变迁与旧城特征的演变 | 第16页 |
第3章:旧城演变的若干阶段与内在动因 | 第16-17页 |
第4章:旧城保护工作体系和实践演进的四个阶段——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17-18页 |
第5章:制约旧城有效保护与特色彰显的核心问题综述 | 第18页 |
第6章:历史名城的经验启示和旧城保护发展的目标及战略构想 | 第18-19页 |
第7章:促进旧城有效保护和特色彰显的主要策略 | 第19页 |
第8章:结语——扩展保护理念,让旧城的人文精神向全市扩展 | 第19-20页 |
第2章 北京的历史变迁与旧城特征的演变 | 第20-40页 |
·北京的历史变迁 | 第20-21页 |
·明清旧城的传统特征——规整的城市格局与多彩的城市风貌 | 第21-31页 |
·层次分明、等级明确、边界清晰的城廓及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 第22-23页 |
·严谨有序、对称布局、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 第23-25页 |
·功能完整、有机活泼的城市水系 | 第25-26页 |
·平直整齐、方向明确、宽窄有序的街巷与胡同路网 | 第26-27页 |
·独特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 | 第27-29页 |
·平缓开阔的整体空间形态、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 第29-30页 |
·丰富的街道对景和视线走廊 | 第30页 |
·主次分明、对比强烈的城市色彩 | 第30-31页 |
·特色鲜明的京城传统文化 | 第31页 |
·近现代旧城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31-40页 |
·现代交通需求带来了宽阔马路在旧城内的贯通穿行 | 第31-32页 |
·滋润城市的河湖水道在建设中逐渐消失 | 第32-34页 |
·人口增加使规制严整的四合院成为了无序的大杂院 | 第34-35页 |
·功能的变化、道路的拓宽使得体量高大、形态及色彩各异的建筑在旧城无序浸入 | 第35-36页 |
·统领旧城的传统中轴线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 第36-40页 |
第3章 旧城演变的若干阶段与内在动因 | 第40-61页 |
·1949年至1958年——阶级感情与保护理念之争导致丧失了整体保护旧城的机会 | 第40-42页 |
·"梁陈方案"的败退 | 第40-41页 |
·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确定了旧城的命运 | 第41-42页 |
·1958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给历史文化资源与民俗传统带来毁灭性打击 | 第42-44页 |
·精神文明伴随着物质文明而消失 | 第42-43页 |
·给旧城保护带来后患的经租房政策 | 第43-44页 |
·1978年至1990年——保护意识的复苏直面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 第44-46页 |
·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保护意识复苏 | 第44-45页 |
·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启动了旧城危旧房改造 | 第45-46页 |
·1990年至2003年——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与加快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凸显 | 第46-51页 |
·理念认识的提升使保护工作全面推进 | 第46-48页 |
·加快经济建设的需求给旧城保护带来巨大冲击 | 第48-51页 |
·2003年至2009年——奥运的筹备与举办极大地促进了旧城整体保护 | 第51-58页 |
·认识水平显著提升,规划体系更趋完善 | 第51-53页 |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继续进行摸索实践 | 第53-58页 |
·2010-2011——向世界城市迈进的目标确立提升了旧城整体保护的力度,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与弘扬 | 第58-61页 |
·东西崇宣四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成立 | 第59页 |
·迈向"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与"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第59-61页 |
第4章 旧城保护工作体系和实践演进的四个阶段——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61-88页 |
·文物保护——从本体保护到环境保护,从单纯保护到合理利用 | 第61-68页 |
·旧城内丰富的文物数量与类型:文物本体保护 | 第62-63页 |
·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文物环境保护 | 第63-64页 |
·扩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 | 第64-65页 |
·开展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历史文脉的重要印记 | 第65-67页 |
·抢救性修缮文物,加强文物腾退,促进文物合理利用 | 第67-68页 |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从只关注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到关注承载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 第68-72页 |
·抢救性地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地产开发争夺地盘 | 第68-71页 |
·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从见物不见人,到关注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再到关注地区活力促进 | 第71-72页 |
·旧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从空间格局要素的保护与重构到促进旧城健康发展策略的制定 | 第72-82页 |
·保护与重新构建旧城整体空间格局的要素 | 第73-79页 |
·提出促进旧城健康发展的策略措施 | 第79-82页 |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 第82-84页 |
·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例看规划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 第84-88页 |
·前门大栅栏地区概况 | 第84-85页 |
·文物保护概念阶段 | 第85页 |
·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阶段 | 第85-87页 |
·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概念阶段 | 第87-88页 |
第5章 现阶段制约旧城保护与特色彰显的核心问题综述 | 第88-123页 |
·在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上尚未达成共识 | 第88-98页 |
·历史文化街区必须是原貌保护吗? | 第88-90页 |
·要真实的生活还是光鲜亮丽的布景? | 第90-92页 |
·传统平房区的人口应该置换吗? | 第92-93页 |
·文化(创意)产业与保护不相容吗? | 第93-95页 |
·拓宽马路就能解决旧城交通吗? | 第95-97页 |
·旧城地下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吗? | 第97-98页 |
·政策缺失、乏力、多变并导向不明 | 第98-108页 |
·功能过度集聚,疏解乏力,导致建设强度不断增加,给保护带来极大的空间压力 | 第98-100页 |
·交通政策不明,整合力度差,导致交通拥堵、车满为患 | 第100-101页 |
·产业发展缺乏与旧城特征的衔接,让保护与发展脱节 | 第101-102页 |
·传统平房区产权及人口政策模糊,导致整治措施不力,环境质量欠佳,风貌难以维护 | 第102-106页 |
·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扶持政策 | 第106-108页 |
·法律法规与实施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108-116页 |
·相关法律法规及导则不健全 | 第108-109页 |
·城区缺乏协作,部门缺乏统筹 | 第109-111页 |
·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第111-115页 |
·缺乏良好的投融资机制和平台 | 第115-116页 |
·规划设计缺失及法律法规支撑不足 | 第116-120页 |
·针对旧城特征的规划指标缺失或小适当 | 第116-118页 |
·规划编制层级死板及缺失导致实施工作缺乏指导 | 第118-120页 |
·对历史资源的内涵挖掘不足,面对破坏的力量缺乏有力的保护依据 | 第120页 |
·粗放的设计与管理给城市品质造成缺憾 | 第120-123页 |
·旧城内建筑与景观的设计、施工水平较低 | 第120-121页 |
·管理粗放,对环境治理缺乏力度与细心思考 | 第121-123页 |
第6章 历史名城的经验启示和旧城保护发展的目标及战略构想 | 第123-137页 |
·历史名城的经验启示 | 第123-132页 |
·"顶级、楷模"是各个名城共同追求的目标 | 第123-125页 |
·日标制定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注重文化引领,强调科技创新 | 第125-126页 |
·目标的内容注重解决具体问题,注重特色营造和精细化以及机制建设 | 第126-127页 |
·目标的形式指标化、生动化,易于被市民理解和接受 | 第127页 |
·强化新城和副都心的作用与特色,有效缓解中心区的压力 | 第127-129页 |
·发挥老城的作用,在保护中求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金融、商业服务、旅游、创意为主导产业 | 第129-132页 |
·旧城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构想 | 第132-137页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现的愿望与追求 | 第132页 |
·北京目前面临的整体环境 | 第132-133页 |
·中央对北京提出的新要求 | 第133页 |
·旧城的职能定位及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 第133-137页 |
第7章 促进旧城有效保护和特色彰显并实现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主要策略 | 第137-188页 |
·策略一——加强旧城整体保护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促进文化民族性的传承与弘扬,展现古都魅力 | 第137-147页 |
·加强旧城重要文化遗产骨架的保护、完善和提升,展示城市历史之魂 | 第137-144页 |
·积极推进文物及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深化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 第144-145页 |
·继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文化内涵,积极建立其与物质遗产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 第145-147页 |
·策略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旧城融合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能力,增强首都文化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 第147-154页 |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 第147-149页 |
·繁荣与创新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旧城活力 | 第149-150页 |
·以文化探访路的形式,全面促进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成为树立旧城文化品牌的最佳途径 | 第150-154页 |
·策略三——推进旧城特殊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形成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 第154-161页 |
·研究制定综合配套实施政策,逐步实现功能与人口的有效疏解和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 | 第154-158页 |
·创新传统平房区土地出让、四合院交易的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给保护注入能量 | 第158-159页 |
·研究文物及有价值建筑产权人和使用人的责任义务,探索多种保护与利用途径 | 第159页 |
·研究制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扶持鼓励政策,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得以和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 | 第159-160页 |
·研究促进旧城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 第160-161页 |
·策略四——健全法规条例,完善体制机制,为旧城的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第161-169页 |
·完善法规条例,结合认识的提升,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 | 第161-163页 |
·充分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 | 第163-164页 |
·形成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保护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 | 第164-167页 |
·建立稳定的规划、设计、施工队伍,以适应旧城的特殊需要 | 第167-169页 |
·研究建立多元化筹措旧城保护资金的融资平台 | 第169页 |
·策略五——针对旧城特征,创新技术方法,细化规划设计及各项规范指标 | 第169-183页 |
·修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办法,促进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 | 第169-171页 |
·创新适应旧城特点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加强各层次规划有效衔接、切实指导实施 | 第171页 |
·加强旧城整体性城市设计,使传统风貌特征得到全面系统的推广 | 第171-174页 |
·制定适合旧城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及规划控制指标,加强新技术的辅助应用 | 第174-175页 |
·加强市政设施的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保障地区安全和居民需求 | 第175-176页 |
·完善适应旧城特点的综合交通系统,为城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 第176-183页 |
·策略六——将公共空间环境的精细化设计与管理作为提升宜居水平、展现旧城魅力的重要手段 | 第183-188页 |
·结合旧城尺度推进小型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建设,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便于居民享用 | 第183-184页 |
·从重要文物及公共建筑入手,营造适于停留和交流的氛围 | 第184-185页 |
·加强日常管理,提升街区环境卫生水平和公共秩序 | 第185-188页 |
第8章 结语——扩展保护理念,让旧城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 第188-195页 |
·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及内涵,实施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 第188-193页 |
·延续传统城市中轴线,贯穿城市发展文脉 | 第189-190页 |
·加强北京皇家风景园林体系的保护与研究 | 第190页 |
·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 第190-192页 |
·开展新城和古村镇的保护及文化特色挖掘工作 | 第192-193页 |
·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都"的建立 | 第193-195页 |
感受及声明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