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驰名商标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6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的法律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例 | 第16-25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保护的有关国际公约 | 第16-19页 |
一 《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16页 |
二 《TRIPS协议》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 《联合建议》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再发展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若干发达国家(地区)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考察 | 第19-22页 |
一 欧盟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19页 |
二 美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19-20页 |
三 法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0-21页 |
四 德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我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2-24页 |
一 对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2页 |
二 扩大已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 | 第22-23页 |
三 放宽对驰名商标注册上的显著性要求 | 第23页 |
四 驰名商标所有人享有特殊期限的排他权 | 第23页 |
五 禁止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使用 | 第23-24页 |
第四节 驰名商标国际保护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 | 第25-39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原则 | 第25-28页 |
一 被动认定的原则 | 第25-26页 |
二 因需认定的原则 | 第26-27页 |
三 实案认定的原则 | 第27页 |
四 个案保护的原则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标准 | 第28-32页 |
一 相关公众对商标的知晓程度 | 第28-31页 |
(一) 相关公众的地域范围问题 | 第29-30页 |
(二) 相关公众的人员范围问题 | 第30页 |
(三) 相关公众的知晓程度问题 | 第30-31页 |
二 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 | 第31页 |
三 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 | 第31-32页 |
四 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 | 第32页 |
五 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 第32页 |
第三节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范围 | 第32-36页 |
一 复制、模仿、翻译他人未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相同或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的侵权案件 | 第33-34页 |
二 复制、模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的侵权案件(即对注册的驰名商标提供跨类保护) | 第34页 |
三 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作为计算机域名使用的侵权案件 | 第34-35页 |
四 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作为企业名称使用的侵权案件 | 第35-36页 |
第四节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 认定门槛比较低,各地法院的认定标准不一致 | 第36页 |
二 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 | 第36-37页 |
三 出现当事人恶意诉讼或虚假诉讼的情况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与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39-44页 |
一 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公众和企业形成健康的驰名商标意识 | 第39页 |
二 明确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使其更具有实践操作性 | 第39-40页 |
三 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把知识产权案件交由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审理 | 第40-41页 |
四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 | 第41页 |
五 建立法院回避制度,对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实行异地管辖 | 第41-42页 |
六 增加驰名商标反淡化的相关制度 | 第42页 |
七 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42-43页 |
八 规定驰名商标的权利限制制度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