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言 | 第13-25页 |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一) 选题原因 | 第13-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0页 |
(一) 研究论文 | 第17-19页 |
(二)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和学术目标 | 第20-2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二) 学术目标 | 第22页 |
(三) 学术创新和研究难点 | 第22-23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一章 胡绳学术思想历程 | 第25-50页 |
一、纷纷纭纭的近代中国思想文化 | 第25-28页 |
二、从神童到“写作专业户” | 第28-37页 |
三、三十年之惑 | 第37-43页 |
四、著名的“胡绳现象” | 第43-50页 |
第二章 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 | 第50-70页 |
一、20 世纪20、30 年代中国思想界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争论 | 第50-54页 |
二、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思想 | 第54-66页 |
(一) 《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思想 | 第54-56页 |
(二)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 第56-60页 |
(三)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内容 | 第60-63页 |
(四) 分析和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人生观 | 第63-66页 |
三、胡绳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 | 第66-70页 |
(一) 丰富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 第66-67页 |
(二) 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生观的统一 | 第67-68页 |
(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 第68页 |
(四)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贡献 | 第68-70页 |
第三章 胡绳的科学精神与民主思想 | 第70-86页 |
一、胡绳的理性观与科学精神 | 第70-81页 |
(一) 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思潮 | 第70-73页 |
(二) 胡绳对理性主义的理解 | 第73-77页 |
(三) 胡绳的科学精神 | 第77-78页 |
(四) 胡绳的民主思想 | 第78-81页 |
二、对胡绳科学与理性主义哲学观的评价 | 第81-8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的复杂关系 | 第81-83页 |
(二) 胡绳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时代特征 | 第83-86页 |
第四章 胡绳对唯物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 | 第86-106页 |
一、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 | 第86-106页 |
(一) 辩证法唯物论是战斗的武器 | 第86-100页 |
(二)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 第100-101页 |
(三) 胡绳论哲学史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01-106页 |
第五章 胡绳的历史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 | 第106-126页 |
一、在思想斗争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第106-115页 |
(一) 胡绳的“新英雄主义” | 第106-109页 |
(二) 胡绳对历史复古主义的批判 | 第109-111页 |
(三)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 | 第111-112页 |
(四) 社会历史研究怎样成为科学 | 第112-115页 |
二、晚年胡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问题的再思考 | 第115-126页 |
(一) 胡绳晚年论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115-120页 |
(二) 胡绳对中国历史问题的再思考 | 第120-126页 |
结语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后记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