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Q10提取方法研究和高产光合菌的选育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辅酶Q10简介 | 第12-14页 |
| ·辅酶Q10的结构和性质 | 第12-13页 |
| ·辅酶Q10的分布 | 第13-14页 |
| ·辅酶Q10的应用 | 第14-18页 |
| ·辅酶Q10的生理功能 | 第14-16页 |
| ·辅酶Q10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第16页 |
| ·高血压 | 第16页 |
| ·神经系统疾病 | 第16-17页 |
| ·皮肤性疾病 | 第17页 |
| ·作为辅助药物 | 第17页 |
| ·辅酶Q10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 ·辅酶Q10的生产方法 | 第18-20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8页 |
|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 | 第18-19页 |
| ·植物细胞培养法 | 第19-20页 |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20页 |
| ·辅酶Q10的生物合成路径及诱变育种 | 第20-25页 |
| ·辅酶Q10的生物合成路径 | 第20-23页 |
| ·辅酶Q10生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23-25页 |
| ·选育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 第23-24页 |
| ·选育增强HMP途径的突变株 | 第24页 |
| ·选育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 第24-25页 |
| ·选育呼吸增强型突变株 | 第25页 |
| ·选育组合型突变株 | 第25页 |
| ·实验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辅酶Q10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 | 第27-40页 |
| ·前言 | 第27-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28-29页 |
| ·细胞破碎 | 第29-30页 |
| ·超声破碎法 | 第29页 |
| ·溶菌酶辅助超声法 | 第29页 |
| ·冻融辅助超声法 | 第29-30页 |
| ·皂化法 | 第30页 |
| ·辅酶Q10的提取 | 第30页 |
| ·抽提 | 第30页 |
| ·浓缩 | 第30页 |
| ·CoQ10的定性 | 第30-31页 |
| ·辅酶Q10的定量 | 第31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1页 |
|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第3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 ·辅酶Q10的提取方法 | 第31-34页 |
| ·超声破碎 | 第32页 |
| ·溶菌酶辅助超声破碎 | 第32-33页 |
| ·冻融辅助超声 | 第33页 |
|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3-34页 |
| ·辅酶Q10的含量测定 | 第34-39页 |
| ·平板检测实验 | 第34-35页 |
| ·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35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5-3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产辅酶Q10光合菌选育与发酵研究 | 第40-56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药品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 ·光合细菌的富集 | 第41页 |
| ·光合细菌的纯化 | 第41页 |
| ·光合细菌的培养 | 第41-42页 |
| ·光照培养 | 第41-42页 |
| ·黑暗培养 | 第42页 |
| ·菌种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 ·菌落特征 | 第42页 |
| ·菌体形态 | 第42页 |
| ·革兰氏染色实验 | 第42页 |
| ·H_2S生成实验 | 第42页 |
| ·吲哚实验 | 第42-43页 |
| ·硝酸盐还原实验 | 第43页 |
| ·淀粉水解实验 | 第43页 |
| ·明胶液化实验 | 第43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3-44页 |
| ·温度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实验 | 第44页 |
| ·光照强度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实验 | 第44页 |
| ·不同初始PH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实验 | 第44页 |
| ·不同盐度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实验 | 第44页 |
| ·菌种的诱变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 ·筛选结果 | 第45-49页 |
| ·不同因素对菌体生长及其辅酶Q10提取量的影响 | 第49-54页 |
| ·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49-50页 |
| ·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50页 |
| ·光照强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初始PH的确定 | 第51-52页 |
| ·盐度的确定 | 第52页 |
| ·光合细菌对生长因子利用实验 | 第52-53页 |
| ·不同碳源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实验 | 第53-54页 |
| ·菌种复性实验 | 第54页 |
| ·诱变育种 | 第54-55页 |
| ·最佳诱变剂量选择 | 第54页 |
| ·紫外诱变结果 | 第54页 |
| ·复合诱变结果 | 第54-55页 |
| ·目的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