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学论文--热带气象论文

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研究意义第13-15页
   ·热带气旋外场观测试验第15-17页
   ·影响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物理过程第17-21页
     ·大尺度环境强迫作用第17页
     ·内核动力作用第17-20页
     ·下垫面边界层作用第20-21页
   ·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科学问题第21-22页
   ·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研究问题第22-23页
   ·论文研究的问题和全文结构第23-26页
     ·本文拟解决的的科学问题第23-24页
     ·全文的结构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资料方法和模式简介第26-39页
   ·引言第26页
   ·资料和研究方法第26-27页
   ·WRF模式介绍第27-37页
     ·基本方程组第28-31页
     ·时间分裂积分方案第31-34页
     ·物理方案第34-37页
   ·TCM4模式介绍第37-39页
     ·基本方程组第38页
     ·主要物理过程第38-39页
第三章 大尺度环境动力因子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第39-108页
   ·引言第39-42页
     ·热力因子第39-40页
     ·动力因子第40-42页
     ·问题提出及研究目的第42页
   ·西北太平洋观测资料分析第42-73页
     ·西北太平洋资料数据和分析方法第42-44页
     ·TC强度与SST关系第44-47页
     ·TC移速影响第47-55页
     ·垂直风切变的作用第55-63页
     ·MPI的动力因子第63-72页
     ·小结和讨论第72-73页
   ·大西洋观测资料分析第73-95页
     ·大西洋资料与方法第74-75页
     ·MPI的热力因子第75-80页
     ·TC强度的动力因子第80-94页
     ·小结和讨论第94-95页
     ·新EMI在太平洋应用的改进第95页
   ·不同水平风垂直切变廓线的资料分析第95-105页
     ·资料和方法第97-99页
     ·结果分析第99-104页
     ·小结和讨论第104-105页
   ·对比分析和初步结论第105-108页
第四章 边界层过程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第108-192页
   ·引言第108-114页
     ·相关科学问题第109-110页
     ·国内外主要进展第110-114页
   ·海表面粗糙度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第114-139页
     ·海表面粗糙度参数化第118-120页
     ·模式说明与试验设计第120-123页
     ·结果分析第123-136页
     ·拖曳系数变化对TC结构和强度作用的物理解释第136-137页
     ·讨论与小结第137-139页
   ·海洋飞沫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第139-156页
     ·试验设计第141页
     ·海洋飞沫方案特点第141-143页
     ·结果和分析第143-152页
     ·涡度变化分析第152-154页
     ·海洋飞沫对边界层作用的物理解释第154-156页
     ·小结和讨论第156页
   ·超级台风"桑美"(2006)结构和强度变化的数值研究第156-178页
     ·天气概况和简介第157-158页
     ·数值试验第158-160页
     ·结果分析第160-173页
     ·登陆前后结构和强度变化第173-177页
     ·小结和讨论第177-178页
   ·海洋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第178-190页
     ·模式与试验设计第180-181页
     ·海洋过程响应第181-183页
     ·TC过程响应第183-189页
     ·小结和讨论第189-190页
   ·讨论和总结第190-192页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第192-198页
   ·引言第192页
   ·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物理概念模型第192-195页
   ·环境场和边界层过程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可能影响第195-196页
     ·环境场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可能影响第196页
     ·边界层过程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可能影响第196页
   ·特色和创新点第196-197页
   ·讨论第197-198页
附录 TC螺旋雨带对模式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研究第198-205页
   ·引言第198页
   ·方法与试验设计第198-199页
   ·结果与分析第199-203页
   ·小结与讨论第203-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26页
个人简历第226-2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论著目录第228-230页
致谢第230-231页

论文共2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下一篇:春夏过渡期青藏高原东缘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