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柱五桠果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前言 | 第13-18页 |
| 1. 天然药物的抗癌作用 | 第13-15页 |
| 2. 中药的抗缺氧作用 | 第15-16页 |
| 3. 中药的抗菌作用 | 第16页 |
| 4. 五桠果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 5.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五柱五桠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第18-52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18-19页 |
| ·仪器 | 第18页 |
| ·材料 | 第18-19页 |
| ·提取和萃取分离 | 第19-20页 |
| ·提取方法的快速确定 | 第19页 |
| ·有效部位的快速确定 | 第19-20页 |
| ·大量药材的提取和萃取部位的制备 | 第20页 |
| ·柱层析填料的预处理 | 第20-21页 |
| ·聚酰胺的预处理 | 第20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20-21页 |
| ·氯仿萃取物的分离 | 第21-26页 |
|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 | 第26-30页 |
| ·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分离 | 第30-32页 |
|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2-50页 |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35-39页 |
| ·酚酸类化合物 | 第39-4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43-5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第二章 体外抗肿瘤生物活性的初步评价 | 第52-67页 |
| ·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52-53页 |
| ·仪器 | 第52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试剂 | 第52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52-53页 |
| ·MTT 法原理及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 ·MTT 法原理 | 第53页 |
| ·测试方法 | 第53-54页 |
| ·三萜及甾醇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54-57页 |
| ·酚酸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57-61页 |
|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第61-66页 |
| ·小结与结论 | 第66-67页 |
| 第三章 单体化合物的抗缺氧抗菌活性初步评价 | 第67-73页 |
| ·抗缺氧活性测试 | 第67-6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 ·化学缺氧法 | 第67页 |
| ·物理缺氧法 | 第67-68页 |
| ·单体化合物的抗缺氧活性 | 第68-69页 |
| ·抗菌活性测试 | 第69-7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 ·各部位抗菌活性 | 第70-71页 |
| ·各部位对白色念珠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 第70页 |
| ·各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 第70-71页 |
|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 | 第71-72页 |
| ·单体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 第71页 |
| ·单体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 第71-7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资料 | 第75-76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6-77页 |
| 附图 | 第77-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