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提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序言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 ·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研究的简述 | 第9-10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0-11页 |
| 2.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18页 |
| ·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 ·货币政策效果的判定 | 第12-18页 |
| ·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研究 | 第12-14页 |
| ·货币主义的理论 | 第14-16页 |
| ·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 | 第16页 |
| ·其它学派的研究 | 第16-17页 |
| ·评价 | 第17-18页 |
| 3."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分析 | 第18-24页 |
| ·国际背景 | 第18-19页 |
| ·国内背景 | 第19-24页 |
| ·流动性过剩 | 第20-21页 |
| ·投资增长过快 | 第21-22页 |
| ·贸易顺差过大 | 第22-24页 |
| 4."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内容 | 第24-28页 |
| ·货币政策及其构成要素的解释 | 第24-26页 |
| ·货币政策目标 | 第24-25页 |
| ·货币政策工具 | 第25页 |
| ·货币政策效应 | 第25-26页 |
|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内容解读 | 第26页 |
| ·"稳健"与"适度从紧"的关系 | 第26-28页 |
| 5."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第28-35页 |
| ·"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 | 第28-34页 |
|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 第28-30页 |
|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 第30-31页 |
|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 第31-33页 |
| ·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 第33页 |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密切配合 | 第33-34页 |
| ·"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评价 | 第34-35页 |
|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 | 第34页 |
|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不足的评价 | 第34-35页 |
| 6.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建议 | 第35-41页 |
|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 第35-37页 |
| ·加快利率体制改革 | 第35-36页 |
| ·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36页 |
| ·提高国债市场的功能,使公开市场操作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 第36-37页 |
| ·推进货币政策相关市场改革 | 第37-38页 |
| ·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 第37页 |
| ·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 | 第37-38页 |
| ·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 | 第38页 |
|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 第38-39页 |
| ·鼓励企业技术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38-39页 |
|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第39页 |
| ·调整各项相关外贸政策,努力减少贸易顺差 | 第39页 |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消费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后记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 详细摘要 | 第46-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