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土地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2 土地资源物权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第13-18页 |
·土地资源物权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13-16页 |
·“物”的特性及土地资源的“物”性分析 | 第13-14页 |
·物权特定原则与土地资源 | 第14-15页 |
·“三阶层客体理论”与土地资源 | 第15-16页 |
·土地资源物权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18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6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6-17页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17页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 第17-18页 |
3 土地资源物权体系的理论构建 | 第18-27页 |
·土地资源所有权 | 第18-19页 |
·土地设定权 | 第18-19页 |
·土地收益权 | 第19页 |
·土地使用权 | 第19页 |
·土地发展权 | 第19页 |
·土地回归权 | 第19页 |
·土地资源用益物权 | 第19-25页 |
·地上权 | 第19-21页 |
·农村土地承包权 | 第21-23页 |
·地役权 | 第23-25页 |
·土地资源担保物权 | 第25-27页 |
·土地担保物权从属性的理论缺陷 | 第25-26页 |
·土地担保物权的独立化 | 第26-27页 |
4 对现行土地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 第27-36页 |
·土地资源物权管理体系上的不规范性 | 第27-28页 |
·管理体制不统一,体系构建不科学 | 第27页 |
·民事规范弱化,纠纷处理机制不统一 | 第27-28页 |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不健全,流转机制不顺畅 | 第28页 |
·土地物权权利体系制度方面的反思 | 第28-32页 |
·土地所有权范围的界限不清 | 第28-29页 |
·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和抽象化 | 第29-30页 |
·农村土地所有权权能不健全 | 第30-32页 |
·土地资源使用权未得到切实保障 | 第32页 |
·土地资源征用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 第32-34页 |
·在土地被征用的进程中,农民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 | 第32-33页 |
·“公共利益”未限定,征地范围太宽 | 第33页 |
·征用补偿缺乏价值标准 | 第33-34页 |
·征地的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疏漏 | 第34页 |
·土地抵押制度方面的不完全 | 第34-36页 |
·关于土地抵押权客体范围的问题 | 第34页 |
·关于土地使用权重复抵押的问题 | 第34-36页 |
5 对现行土地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在土地资源物权法律体系方面 | 第36-37页 |
·确立土地资源物权的宪法地位,制定统一的土地资源法 | 第36页 |
·强化民事规范,完善纠纷处理机制 | 第36页 |
·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健全有偿使用制度 | 第36-37页 |
·在土地资源物权权利制度方面 | 第37-40页 |
·明确界定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范围 | 第37页 |
·强化和实现土地资源所有权主体 | 第37-38页 |
·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和处分权能 | 第38-39页 |
·积极推进土地资源使用权物权化 | 第39-40页 |
·土地资源征用制度方面的完善 | 第40-41页 |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 | 第40页 |
·尝试用市场机制来确定征地补偿费 | 第40页 |
·完善国家土地征收和征用机制 | 第40-41页 |
·土地资源抵押权制度方面的重构 | 第41-42页 |
·扩大可用作抵押权客体的范围 | 第41页 |
·允许土地使用权重复抵押 | 第41-4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2页 |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