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植物种子休眠形成与破除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二章 研究进展 | 第14-40页 |
·种子休眠的定义、类型和意义 | 第14-17页 |
·种子休眠的定义 | 第14-15页 |
·种子休眠的类型 | 第15-16页 |
·种子休眠的生态学和农学意义 | 第16-17页 |
·豆科植物种子的休眠形成 | 第17-21页 |
·种子休眠形成的遗传基础 | 第17-19页 |
·种子休眠形成的环境条件 | 第19-21页 |
·豆科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与休眠 | 第21-25页 |
·豆科植物种子休眠的破除 | 第25-33页 |
·种子休眠的人工破除 | 第26-28页 |
·种子休眠的田间破除 | 第28-33页 |
·豆科植物种子休眠破除的机制 | 第33-40页 |
·休眠破除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第33-37页 |
·休眠破除的阶段性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0页 |
·种子处理方法 | 第40-42页 |
·硫酸处理 | 第40-41页 |
·热水处理 | 第41-42页 |
·液氮处理 | 第42页 |
·发芽试验 | 第42页 |
·吸水率测定 | 第42页 |
·种子生活力测定 | 第42-43页 |
·种子重量、形态及种皮结构观察 | 第43页 |
·千粒重 | 第43页 |
·种子形态 | 第43页 |
·种皮结构 | 第43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苦豆子种子休眠的形成、解剖结构和种子产量 | 第44-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44页 |
·供试苦豆子材料 | 第44-45页 |
·取样 | 第45页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45-4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2页 |
·不同发育阶段苦豆子质量指标的变化 | 第46-49页 |
·不同发育阶段苦豆子种子形态变化 | 第49页 |
·不同发育阶段苦豆子种皮结构 | 第49-51页 |
·苦豆子的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8页 |
第五章 种子休眠的破除 | 第58-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休眠的人工破除 | 第59-60页 |
·休眠的田间破除 | 第60页 |
·种子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 第60-61页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结果 | 第61-70页 |
·休眠的人工破除 | 第61-64页 |
·休眠的田间破除 | 第64-70页 |
·讨论 | 第70-76页 |
·休眠的人工破除 | 第70-73页 |
·休眠的田间破除及其作用因子 | 第73-76页 |
第六章 种子休眠破除机制 | 第76-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种子来源 | 第77页 |
·材料处理 | 第77页 |
·吸水位点检测 | 第77-78页 |
·种皮结构 | 第78页 |
·数据统计 | 第78页 |
·结果 | 第78-84页 |
·种子吸水位点 | 第78-79页 |
·种皮表面特征 | 第79-84页 |
·讨论 | 第84-91页 |
第七章 花棒果皮对种子休眠的作用 | 第91-102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材料 | 第92页 |
·试验设计 | 第92-9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3-94页 |
·结果 | 第94-98页 |
·豆荚对种子吸水、脱水的影响 | 第94页 |
·豆荚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94-96页 |
·豆荚对幼苗建植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96-98页 |
·豆荚对田间种子寿命的影响 | 第98页 |
·讨论 | 第98-102页 |
第八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 第102-107页 |
·总体讨论 | 第102-104页 |
·种子发育与休眠形成 | 第102-103页 |
·种子休眠的人工破除 | 第103页 |
·种子休眠的田间破除 | 第103页 |
·种子休眠破除机制 | 第103-104页 |
·豆荚与种子休眠 | 第104页 |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104-106页 |
·今后研究的建议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