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改写”与“英雄”的诞生--“十七年”抗战小说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第1章 理念的"改写"与英雄的世俗化 | 第9-31页 |
| 第1节 "改写"的措施 | 第9-16页 |
| ·批评与自我批评 | 第9-11页 |
| ·整风运动 | 第11-12页 |
| ·整合多种文学资源 | 第12-14页 |
| ·对作品的批判 | 第14-16页 |
| 第2节 英雄理念的形成 | 第16-22页 |
| ·理念的探索 | 第16-19页 |
| ·理念的论争 | 第19-20页 |
| ·理念的确立 | 第20-22页 |
| 第3节 世俗化的英雄 | 第22-31页 |
| ·"改写"时期作品目录 | 第22-23页 |
| ·世俗化的英雄—高唱"人性"凯歌 | 第23-26页 |
| ·两情相悦的爱情 | 第26-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2章 理念的泛化与"英雄"的诞生 | 第31-51页 |
| 第1节 英雄理念的泛化 | 第31-38页 |
| ·写作动机与创作方法的契合 | 第31-33页 |
| ·文化素养与创作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批评的唯一尺度 | 第34-36页 |
| ·"两结合"的推波助澜 | 第36-38页 |
| 第2节 理想化的英雄 | 第38-51页 |
| ·"英雄"诞生时期作品目录 | 第38-39页 |
| ·理想化的英雄——谱写"神性"的乐章 | 第39-44页 |
| ·革命式的爱情 | 第44-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