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3-63页 |
·环境雌激素概述 | 第23-29页 |
·环境雌激素的种类和来源 | 第23-26页 |
·天然雌激素 | 第24页 |
·人工合成雌激素 | 第24-25页 |
·环境化学污染物 | 第25-26页 |
·重金属类 | 第26页 |
·环境雌激素的危害 | 第26-28页 |
·环境雌激素对脊椎动物的危害 | 第26-27页 |
·环境雌激素对无脊椎动物的危害 | 第27-28页 |
·环境雌激素的筛选方法 | 第28-29页 |
·在体生物测试 | 第28-29页 |
·离体生物测试 | 第29页 |
·卵黄蛋白原研究概述 | 第29-41页 |
·卵黄蛋白原的生物特性 | 第30-32页 |
·卵黄蛋白原的分离纯化 | 第32-36页 |
·超级离心法 | 第32页 |
·超滤法 | 第32-33页 |
·沉淀法 | 第33页 |
·液相色谱法 | 第33-36页 |
·卵黄蛋白原的分析方法 | 第36-41页 |
·特异性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非特异性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环境雌激素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概述 | 第41-46页 |
·环境雌激素联合效应的试验方法 | 第42页 |
·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 | 第42-44页 |
·联合作用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法 | 第42-43页 |
·混合物的联合效应与单个最有效成分效应比较法 | 第43页 |
·等效线法 | 第43-44页 |
·比值法 | 第44页 |
·雌激素的联合效应 | 第44-46页 |
·环境雌激素物质之间的联合效应 | 第44-45页 |
·外源性雌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的联合效应 | 第45页 |
·环境雌激素与非雌激素物质的联合效应 | 第45-46页 |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46-48页 |
·立题背景 | 第46-47页 |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第一章参考文献 | 第48-63页 |
第二章 卵黄蛋白原的两级纯化与初步鉴定 | 第63-76页 |
·引言 | 第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3-64页 |
·实验动物 | 第64-65页 |
·卵黄蛋白原的诱导 | 第65页 |
·卵黄蛋白原的分离纯化 | 第65-66页 |
·卵黄蛋白原的初步纯化—弱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65页 |
·卵黄蛋白原粗组分的再纯化—超滤纯化浓缩 | 第65-66页 |
·二级纯化效果的验证 | 第66-67页 |
·高分辨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6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3页 |
·血清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67-69页 |
·血清蛋白的初级纯化—弱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 第67-68页 |
·血清蛋白的第二级纯化浓缩—超滤法 | 第68-69页 |
·血清蛋白的电泳分析 | 第69-73页 |
·Native-PAGE电泳分析 | 第69-71页 |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第二章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三章 内源荧光法与紫外分光法串联测定鱼血清中的Vtg | 第76-89页 |
·引言 | 第76-77页 |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7-78页 |
·实验动物 | 第78页 |
·卵黄蛋白原的诱导 | 第78页 |
·卵黄蛋白原实验室标样的获得 | 第78页 |
·卵黄蛋白原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78-79页 |
·卵黄蛋白原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79页 |
·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参数 | 第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卵黄蛋白原的紫外光谱 | 第79-80页 |
·卵黄蛋白原的荧光光谱 | 第80-81页 |
·卵黄蛋白原的色谱分离 | 第81-83页 |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 | 第83-85页 |
·方法的应用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页 |
第三章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四章 Vtg作为生物标志物在DES和EE_2对美国红鱼联合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89-125页 |
·引言 | 第89-91页 |
·实验部分 | 第91-9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91页 |
·实验动物 | 第91-92页 |
·染毒实验 | 第92-93页 |
·浓度梯度组 | 第92-93页 |
·时间序列组 | 第93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93页 |
·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测定 | 第93页 |
·强阴离子交换高校液相色谱分析参数 | 第93-94页 |
·血清蛋白总量的测定 | 第94页 |
·生理学指标的计算 | 第94页 |
·数据处理 | 第94页 |
·剂量—效应关系的拟合 | 第94-95页 |
·联合效应的预测方法 | 第95-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8页 |
·DES和EE_2对美国红鱼死亡率的影响 | 第96-98页 |
·DES和EE_2对美国红鱼肥满度的影响 | 第98-100页 |
·DES和EE_2对肝胰脏指数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DES和EE_2对肾脏指数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DES和EE_2对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DES和EE_2对Vtg含量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Vtg与各主要指标的关系 | 第111-114页 |
·DES和EE_2的联合效应 | 第114-118页 |
·浓度—效应关系 | 第114-117页 |
·联合效应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四章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第五章 结语和展望 | 第125-127页 |
·本研究的贡献 | 第125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5页 |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