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言 | 第5-6页 |
| 一、《正义论》理论渊源 | 第6-12页 |
| (一) 《正义论》思想来源 | 第6-8页 |
| (二) 功利主义的决定性影响 | 第8-10页 |
| (三) 对功利主义的超越 | 第10-12页 |
| 二、罗尔斯《正义论》的基本思想 | 第12-21页 |
| (一) 原初状态的假设 | 第12-15页 |
| 1. “原初状态”的设计 | 第12-13页 |
| 2. 正义原则的实现条件:“无知之幕 | 第13-15页 |
| (二) 两个正义原则 | 第15-19页 |
| 1. 两个正义原则的选择 | 第15-16页 |
| 2. 两个正义原则及两个优先规则 | 第16-19页 |
| (三) 经济平等的实现条件:差别原则 | 第19-21页 |
| 三、社会公正: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目标 | 第21-27页 |
| (一) 和谐社会的界定 | 第21-24页 |
| 1. 和谐社会的定义 | 第21-22页 |
| 2. 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 第22-23页 |
| 3. 和谐社会的价值判断 | 第23-24页 |
| (二) 和谐社会与社会公正 | 第24-27页 |
| 1. 社会公正: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 第25页 |
| 2. 消除两极分化——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 第25-27页 |
| 四、和谐社会之基础——实现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 第27-32页 |
| (一) 明显倾向:对最少受惠者的偏爱 | 第27-28页 |
| (二) 社会合作——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 第28-30页 |
| (三) 和谐社会的保障——社会制度的正义 | 第30-32页 |
| 五、罗尔斯的《正义论》理论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32-42页 |
| (一) 平等如何可能——人类历史的困境 | 第32-33页 |
| (二) 罗尔斯的《正义论》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 第33-42页 |
| 1. 对协调自由和公正关系的启发意义 | 第33-34页 |
| 2. 对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价值 | 第34-36页 |
| 3. 对保护弱势群体的借鉴意义 | 第36-38页 |
| 4. 对维护代际正义的指导意义 | 第38-42页 |
| 后记 | 第42-4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