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实践价值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地方政府横向合作角度 | 第10-11页 |
·区域管理角度 | 第11-12页 |
·城市群角度 | 第12页 |
·区域经济合作角度 | 第12-13页 |
·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及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机制的理论认识 | 第15-22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跨区域 | 第15页 |
·地方政策 | 第15-16页 |
·政策协调 | 第16页 |
·协调机制 | 第16-17页 |
·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相互依赖理论 | 第17页 |
·博弈论 | 第17-18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8-19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9页 |
·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积极意义 | 第19-22页 |
·政策协调在地方关系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 第20页 |
·推动地方发展顺应时代潮流 | 第20-21页 |
·解决跨区域公共问题 | 第21页 |
·增强区域竞争力 | 第21-22页 |
3 跨区域地方政策失调的表现、危害及成因 | 第22-29页 |
·跨区域地方政策失调的表现和危害 | 第22-26页 |
·跨区域地方政策失调的表现 | 第22-25页 |
·跨区域地方政策失调的危害 | 第25-26页 |
·跨区域地方政策失调的形成原因 | 第26-29页 |
·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和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 | 第27页 |
·地方利益协调机制还未完善 | 第27-28页 |
·区域政策框架尚未构建 | 第28页 |
·区域合作制度化程度不高 | 第28-29页 |
4 国内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经验和启示 | 第29-35页 |
·国内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的实践经验 | 第29-31页 |
·泛珠三角模式 | 第29页 |
·东北三省模式 | 第29-30页 |
·长三角模式 | 第30-31页 |
·国内跨区域政策协调的启示 | 第31-35页 |
·区域共同市场是基础环境 | 第32页 |
·区域立法协调是前提条件 | 第32-33页 |
·区域合作机制是关键环节 | 第33页 |
·多元区域协调力量是有力保障 | 第33-35页 |
5 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机制的推进思路 | 第35-44页 |
·纵向视角:政策过程中的地方政策协调途径 | 第35-40页 |
·政策制定中的协调机制 | 第35-37页 |
·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机制 | 第37-39页 |
·政策监控和评估中的协调机制 | 第39-40页 |
·横向视角:跨区域地方政策协调机制的具体操作 | 第40-44页 |
·建立区域统一市场 | 第40页 |
·发挥行政协调力量 | 第40-41页 |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地方政策过程 | 第41-42页 |
·健全权力制衡的管理系统 | 第42-44页 |
6 实证探索:中国环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策协调机制探析 | 第44-53页 |
·中国环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策协调的背景 | 第44-45页 |
·中国环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策协调的现状分析 | 第45-50页 |
·优势(Strengths) | 第45-46页 |
·劣势(Weaknesses) | 第46-48页 |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48-49页 |
·挑战(Threats) | 第49-50页 |
·中国环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策协调机制的现实选择 | 第50-53页 |
·整合地方之间基础设施 | 第50-51页 |
·改善政策协调软环境 | 第51-52页 |
·成立中央层面的政策协调机构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