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关于宗教和谐的几个问题 | 第12-21页 |
(一) 宗教和谐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 历史上宗教和谐的模式 | 第13-14页 |
(三) 宗教和谐的现实意义 | 第14-21页 |
1. 宗教和谐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 第15-17页 |
2. 宗教和谐有助于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与非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 第17-19页 |
3. 宗教和谐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 第19-21页 |
二、当代宗教和谐问题分析 | 第21-26页 |
(一) 国际社会中宗教不和谐状况 | 第21-22页 |
(二)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发展的不和谐状况 | 第22-26页 |
1. 我国宗教领域中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 第22-24页 |
2. 在局部范围内宗教领域还夹杂着一定的敌我矛盾 | 第24-26页 |
三、宗教和谐的可能性 | 第26-35页 |
(一) 我国多元和谐的文化传统 | 第26-30页 |
1. 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 第26-27页 |
2. 我国各宗教的教义中包含着倡导和谐、宽容的内容 | 第27-30页 |
(二) 宗教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0-32页 |
(三) 宽容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宗教和谐 | 第32-35页 |
四、构建宗教和谐的设想 | 第35-45页 |
(一) 构建宗教和谐的指导思想 | 第35-36页 |
(二) 构建宗教和谐的途径 | 第36-39页 |
1. 构建宗教和谐的前提:党和国家对宗教的引导 | 第36页 |
2. 宗教和谐的基础:宗教平等与宗教间交往合作 | 第36-38页 |
3. 宗教和谐的主体因素:宗教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 | 第38-39页 |
(三) 宗教和谐的推动力:宗教的世俗化 | 第39-41页 |
(四) 宗教和谐的保障:宗教法制建设的加强 | 第41-43页 |
(五) 宗教和谐的目标——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