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比较分析及启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导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2 地租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19-26页 |
|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 第19-21页 |
| ·威廉·配第的地租理论 | 第19页 |
| ·杜尔阁的地租理论 | 第19-20页 |
| ·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 | 第20页 |
| ·詹姆斯·安德森的地租理论 | 第20-21页 |
| ·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 第21-22页 |
| ·萨伊的地租理论 | 第21页 |
| ·马尔萨斯的地租理论 | 第21页 |
| ·杜能的地租理论 | 第21-22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 第22页 |
| ·现代西方地租理论 | 第22-26页 |
| ·马歇尔的地租理论 | 第23页 |
| ·克拉克的地租理论 | 第23页 |
| ·阿隆索的地租理论 | 第23-24页 |
| ·萨缪尔森的地租理论 | 第24页 |
| ·巴洛维的地租理论 | 第24-26页 |
| 3 马克思与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分析 | 第26-43页 |
| ·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概述 | 第26-29页 |
| ·李嘉图地租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6页 |
| ·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 | 第26-27页 |
| ·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概述 | 第29-35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时代背景 | 第29-30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 | 第30-31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1-35页 |
| ·马克思与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比较 | 第35-42页 |
| ·关于时代背景的比较 | 第35-36页 |
| ·关于地租理论基础的比较 | 第36-37页 |
| ·关于地租定义的比较 | 第37页 |
| ·关于地租主要内容的比较 | 第37-41页 |
| ·关于研究者立场的比较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陕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启示 | 第43-52页 |
| ·理论指导 | 第43-45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农业发展模式的指导 | 第43-44页 |
| ·农业规模经营的经济分析 | 第44-45页 |
| ·目前陕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第45-47页 |
| ·陕西农业的发展现状 | 第45-46页 |
| ·小规模传统农业模式的不足 | 第46-47页 |
| ·陕西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 | 第47-48页 |
| ·劳动资源水平的制约 | 第47页 |
| ·土地制约 | 第47页 |
| ·生产技术和专用机械的制约 | 第47-48页 |
| ·资金制约 | 第48页 |
|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陕西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启示 | 第48-52页 |
| ·发展农户合作与联合 | 第48-49页 |
| ·实行产业化经营 | 第49-50页 |
| ·加快土地流转机制 | 第50-5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