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环境意象 | 第12页 |
·城市意象 | 第12页 |
·城市形态 | 第12-13页 |
·认知地图 | 第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总体意象调研 | 第19-33页 |
·调研描述 | 第19-21页 |
·调研对象 | 第19-20页 |
·调研目的 | 第20页 |
·调研方法 | 第20-21页 |
·参照坐标 | 第21-25页 |
·鸟瞰型坐标系统 | 第22-24页 |
·路线型坐标系统 | 第24-25页 |
·结构关系 | 第25-29页 |
·主次分明的整体结构 | 第27页 |
·组团分布的功能布局 | 第27-29页 |
·空白区域 | 第29-31页 |
·忽略区域 | 第29-31页 |
·阻隔区域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意象要素分析 | 第33-52页 |
·调研描述 | 第33-34页 |
·调研对象 | 第33页 |
·调研目的 | 第33-34页 |
·调研方法 | 第34页 |
·边界意象 | 第34-36页 |
·周边山体边界的限定作用 | 第35页 |
·对外铁路设施的阻隔作用 | 第35-36页 |
·道路意象 | 第36-41页 |
·南北正交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顺应江势的功能特征 | 第38-39页 |
·连接节点的指向特征 | 第39-41页 |
·区域意象 | 第41-45页 |
·毗邻的商业区 | 第41-44页 |
·线形的行政区 | 第44页 |
·集中的工业区 | 第44-45页 |
·节点意象 | 第45-49页 |
·交通节点 | 第46-48页 |
·活动节点 | 第48-49页 |
·标志意象 | 第49-50页 |
·纪念意义标志物 | 第49页 |
·功能作用标志物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意象模型优化 | 第52-83页 |
·对城市意象总体特征的强化 | 第52-62页 |
·“江城”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53-55页 |
·“吉林雾凇”与松花江岸线 | 第55-58页 |
·“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历史遗存 | 第58-61页 |
·“化工城”与城市功能区域 | 第61-62页 |
·对城市意象结构要素的优化 | 第62-70页 |
·增强自然山水的可及性 | 第62-67页 |
·延续道路网络的可读性 | 第67-69页 |
·改善功能结构的多样性 | 第69-70页 |
·对城市意象重点区域的改善 | 第70-78页 |
·城市形象的标志节点 | 第71-73页 |
·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 | 第73-75页 |
·市民关注的落后地区 | 第75-76页 |
·城市文化的历史遗存 | 第76-78页 |
·对城市意象动态维护的关注 | 第78-82页 |
·延续城市形态活力基础 | 第78-80页 |
·预留城市形态弹性空间 | 第80页 |
·加强城市形态后续管理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图片来源 | 第89-90页 |
附录1 吉林城市意象访谈问卷 | 第90-93页 |
附录2 吉林城市总体意象调查问卷 | 第93-95页 |
附录3 吉林城市意象要素调查问卷 | 第95-104页 |
附录4 吉林城市认知地图数据汇总 | 第104-116页 |
附录5 吉林城市总体意象调查数据汇总 | 第116-124页 |
附录6 吉林城市意象要素调查数据汇总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