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9页 |
·纳他霉素的概述 | 第11-18页 |
·发现与命名 | 第11页 |
·理化性质 | 第11-13页 |
·纳他霉素的抑菌作用 | 第13-15页 |
·抑菌机理 | 第13页 |
·抑菌谱 | 第13-14页 |
·纳他霉素作为防腐剂的特点 | 第14-15页 |
·纳他霉素的应用 | 第15-16页 |
·食品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医疗中的应用 | 第16页 |
·在青贮饲料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纳他霉素的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生物检测法 | 第16-17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第17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7页 |
·元素分析法 | 第17页 |
·比色分析法 | 第17-18页 |
·纳他霉素的生产概述 | 第18-19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 | 第18-19页 |
·纳他霉素的分离提取 | 第19页 |
·抗生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诱变方法 | 第20-22页 |
·诱变育种 | 第20-21页 |
·遗传重组育种 | 第21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21-22页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22-25页 |
·随机筛选 | 第22-23页 |
·耐碳源分解代谢物阻遏突变株的筛选 | 第23页 |
·耐前体及其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24页 |
·琼脂块法初筛纯化出发菌株 | 第24-25页 |
·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试验研究的意义: | 第25-27页 |
·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2页 |
·试验材料 | 第29-33页 |
·菌株 | 第29-30页 |
·主要药品 | 第30-31页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溶液配制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42页 |
·菌株的活化和培养 | 第33-34页 |
·菌种活化与保藏 | 第33-34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与孢子计数 | 第34页 |
·斜面培养 | 第34页 |
·单菌落分离平板培养 | 第34页 |
·种子液培养 | 第34页 |
·发酵培养及发酵液的提取 | 第34页 |
·纳他霉素生物检测方法 | 第34-36页 |
·敏感菌液制备 | 第34页 |
·纳塔尔链霉菌发酵液的制备 | 第34-35页 |
·双层检测平板的制备 | 第35页 |
·敏感菌的筛选 | 第35页 |
·敏感菌浓度的确定 | 第35页 |
·一剂量管碟法绘制纳塔霉素标准曲线 | 第35页 |
·发酵液中纳他霉素提取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琼脂块法筛选菌株 | 第35-36页 |
·生产菌生物量(DCW)的测定 | 第36页 |
·菌株培养方法的优化 | 第36-39页 |
·斜面孢子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种子培养液和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37-38页 |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 | 第38页 |
·摇床发酵转数的确定 | 第38页 |
·摇床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38页 |
·溶解氧对那他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发酵培养基初始pH 值对发酵的影响 | 第38-39页 |
·菌株生长曲线和纳他霉素积累曲线 | 第39页 |
·诱变 | 第39-42页 |
·筛选剂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 第39-40页 |
·诱变致死率的测定 | 第40页 |
·诱变正突变率的的计算 | 第40页 |
·诱变贡献率计算 | 第40页 |
·诱变方法 | 第40-42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67页 |
·纳他霉素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42-45页 |
·敏感菌的筛选 | 第42-43页 |
·敏感菌浓度的确定 | 第43页 |
·发酵液中纳他霉素提取剂的确定 | 第43-44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纳塔尔链霉菌产纳他霉素培养方式的确立 | 第45-53页 |
·斜面孢子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5-46页 |
·种子液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确 | 第46-48页 |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 | 第48页 |
·摇床发酵转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摇床发酵温度的确定 | 第49-51页 |
·溶解氧对纳他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51页 |
·发酵培养基初始pH 值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菌株生长曲线和纳他霉素积累曲线 | 第52-53页 |
·纳他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 第53-67页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53-55页 |
·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55页 |
·紫外线诱变选育纳他霉素生产菌 | 第55-57页 |
·紫外线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55-56页 |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56-57页 |
·硫酸二已酯(DES)诱变选育纳他霉素生产菌 | 第57-59页 |
·DES 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57-58页 |
·DES 诱变筛选结果 | 第58-59页 |
·吖啶橙诱变选育纳他霉素生产菌 | 第59-61页 |
·吖啶橙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59-60页 |
·吖啶橙诱变筛选结果 | 第60-61页 |
·紫外线+氯化锂诱变选育纳他霉素生产菌 | 第61-63页 |
·紫外线+氯化锂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61-62页 |
·紫外线+氯化锂诱变的筛选结果 | 第62-63页 |
·高产突变株 F-99 的遗传稳定性及与原始菌株抑菌圈对比 | 第63-64页 |
·各种诱变因子诱变后菌落形态的变异 | 第64-65页 |
·抗性筛选剂的比较 | 第65-6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7-73页 |
·检测方法 | 第67-68页 |
·培养方法 | 第68-69页 |
·诱变育种 | 第69-72页 |
·诱变结果 | 第69-70页 |
·四种诱变方法效果的比较 | 第70-72页 |
·诱变顺序和诱变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诱变结果的不同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